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因地制宜治理开放楼院 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原标题:加快探索党建引领精细化治理!青岛开放楼院治理: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刘佳旎

青岛因地制宜治理开放楼院

“红色物管精治”

●适用于楼座分布集中、依法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的开放楼院

●由党组织牵头成立业委会,引进专业物业服务,实现小区规范治理

“居民自管自治”

●适用于楼座分布零散、难以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的开放楼院

●依托社区网格,由党组织牵头成立自管会,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自主解决楼院治理问题

“街区融合善治”

●适用于商居混合的开放楼院

●通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搭建商居议事平台、组建街区事务委员会等方式,凝聚商户和居民治理合力,实现安居与乐业的“双赢”

单位共建共治

●适用于单位宿舍、家属楼院等开放楼院

●探索将各类资源力量引入楼院治理,破解治理事项衔接不畅等难题

开放楼院是“没有围墙的小区”,由于建成年代久、公共设施陈旧老化等因素,常常面临“无人管事、无章理事、无钱办事”的治理困境。

从“失管”到“善治”,让历经岁月的开放楼院焕发新生,不仅关乎硬件环境修缮,更在于治理模式的创新。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探索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新模式。

今年以来,青岛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分类推进,按照市委要求,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政法委、市城市管理局等部门协同推进,指导区(市)、街道充分考虑物理特征、人口规模、群众意愿、历史沿革等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治理单元,将5358个散落楼院归集为1491个管理区域,纳入青岛市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跟进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因地制宜选择物业管理模式,积极开展共建共治,有序推动开放楼院“有人管、管得住、管长远”,加快探索党建引领开放楼院精细化治理新路径。

从“开”到“封”

由“乱”到“治”

“小区以前就是个大杂院,外来车辆、人员进进出出,车多人杂,老人孩子都不敢下楼。”居民周泽涛口中的“大杂院”是位于李沧区李村街道大崂路社区的夏庄路67号院,建成于1993年,有7个楼座,居民256户。小区因地处李村商圈核心,外部人员和车辆经常把楼下堵得水泄不通,影响居民生活。

为解决开放楼院无序失管的难题,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委牵头研究制定小区“开转封”方案。“居民们多数都同意封闭管理,但周边商户提出了反对意见。”大崂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纪丽君表示,小区居民希望拥有更加安静有序、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而商户则担心封闭会导致进出不便、减少客流。

居民和商户各持己见,怎么办?街道社区先后组织了5次“楼院议事会”,经过多轮倾听民声、商量对策,提出了商户可以按年缴费优惠停车、保障商户车辆登记进出等措施,破解了“商户抵触、居民观望”的僵局。

为充分听取民声民意,楼院党支部发动31名党员深入到包联的256户居民家中,开展“开转封”方案的宣传动员和意见征集,将居民建议融入道闸布局优化等方案中。街道党工委协调共建单位腾让出楼院出入口区域,并对路面进行翻新,设立行车道闸,将原本开放的多处小门安装门禁……仅用时一个月,小区就实现了由“开放”到“封闭”、从喧闹无序到整洁有序的转变。

开放楼院“封”起来了,还要有人管。社区党委带领楼院党支部成员征求民意,推选出7名热心服务群众、基层经验丰富的党员组成楼院自管会,负责环境卫生、文化宣传、便民服务等13项工作,填补了没有专业物业服务的治理空白。“一个月交10元管理费,现在有啥事我们就找自管会,路面破损、楼道灯坏了,马上就能找人来解决,楼院环境好了、有人管了,大家住着也舒心。”周泽涛说。

相对于封闭式小区,开放楼院现实情况复杂,不能“一封了之”,量体裁衣、因地制宜才能找对路子。

“开放楼院治理不能搞‘一刀切’,而是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形成务实管用的分类治理路径。”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孙震说。青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以党建引领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开放楼院治理,根据各开放楼院的不同特点分类实施、分类推进,有效激活基层治理动能。

比如,对于楼座分布集中、依法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的开放楼院,实行“红色物管精治”,由党组织牵头成立业委会,引进专业物业服务,实现小区规范治理;对于楼座分布零散、难以划分物业管理区域的开放楼院,实行“居民自管自治”,依托社区网格,由党组织牵头成立自管会,实行居民自我管理,自主解决楼院治理问题;在商居混合的开放楼院,推行“街区融合善治”,通过签订党建共建协议、搭建商居议事平台、组建街区事务委员会等方式,凝聚商户和居民治理合力,实现安居与乐业的“双赢”;针对单位宿舍、家属楼院等开放楼院,探索单位共建共治,将各类资源力量引入楼院治理,破解治理事项衔接不畅等难题。

引入红色“大物管”,开放楼院“长效治”

来到位于信号山北侧的齐东路社区,沿着小路徒步爬到伏龙山顶,就到了伏龙山34—39号楼院。楼院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共有6栋楼,是老城区典型的开放式楼院。小院环境清幽,登高望远,老城景色可尽收眼底,但也正因为地理位置特殊,楼院相对独立,楼院长期存在基础设施陈旧、管理主体缺失等问题。

“过去楼道里堆满了杂物,卫生也没人管,院子里的楼梯和道路破破烂烂,老人很容易摔倒。”老居民王秀萍说。

变化发生在去年8月,经过老旧小区改造,楼院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路面墙面整修一新,新增了小广场和休息座椅,乱堆乱放、圈地种菜的现象也得以整治。

旧改完成后,如何把现在的环境巩固好、维护好,防止问题回潮,居民们展开了讨论。“咱们院老年人多,大家年纪大了,楼道卫生都打扫不了,还得靠专业的物业来管理。”“以前没有业委会,也不收物业费,大家习惯了街道社区兜底,现在让大家交物业费不容易。”……

“为了解决‘谁来管、怎么管’的问题,我们分‘三步走’,创新实行‘红色物管精治’,形成了党支部、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治理的新格局。”齐东路社区党委书记李航说,考虑到楼院规模适中、边界清晰、便于管理,且居民多为长期居住稳定性强、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高,街道首先推动其依法划分物业管理区域、设立独立网格,成立了网格党支部;第二步是成立业委会,党支部组织党员和楼组长多次入户,向居民开展调研摸底和政策宣传,选举产生由3名党员、2名群众组成的业委会;第三步则是引入物业服务,老旧小区改造后期,境美物业公司就提前参与开展垃圾清运、施工提醒等工作,赢得了群众认可。成立业委会之后,物业又以“无偿”服务的方式提供楼院楼道日常保洁、公共设施维修等服务,让居民感受到服务、看得见变化。在业委会的考察下,通过业主大会表决同意境美物业正式作为物业服务企业入驻楼院。通过实施“无偿—低偿—市场化服务”的模式,逐步培养起居民购买物业服务的意愿。

“业委会和物业真为我们办了不少实事儿。”王秀萍掰着手指头细数:楼下新装了净水机,每周都有助农惠民蔬菜大集,定期组织公益团体和志愿者提供义诊、义剪、小家电维修等服务……

开放楼院是否成立业委会,要不要引入物业服务?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还要统筹考虑物理特征、群众意愿等实际情况,探寻最适配方案。

例如,市北区兴隆路街道创新探索“自治+物业”服务模式,在征得居民同意的前提下,拿出部分公共收益,通过自管会领办物业项目,聘用小区居民参与卫生清扫、安全巡逻等基础服务;选聘物业公司或与环卫、园林、通信等单位签订协议,提供垃圾清运、“飞线”整治、楼院保洁、停车管理等专业服务,让居民家门口的幸福感不断“升级”。

市南区八大湖街道试水“大物管”模式,将福州南路64号院和68号院“连片打包”,整合为一个管理单元,实施“先尝后买”的模式,引入华仁物业。网格党支部和楼院自管会积极与华仁物业党支部开展联建共建,组织楼院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居民骨干等力量成立“物管先锋服务队”,定期开展楼院“开荒行动”、便民大集等活动,暖心服务获得越来越多居民的认可。目前,街道将“大物管”进一步“扩面”,宁夏路以南的137栋楼院全部引入物业公司,散乱的老旧楼院正逐步转变为睦邻安居的家园共同体。

“粗放管”变“精细治”

商居融合共生共荣

一到夏日,老城区就迎来了旅游客流高峰,特别是市南区大学路、黄县路、龙江路3条网红街,咖啡馆、美术馆、文创小店、名人故居相映成趣,成为游客络绎不绝的打卡地。

“这个街区临街是商铺、院内是居民,或者一楼是网点、楼上是住户,传统居住与新兴商业深度融合,外来游客与常住居民诉求交织,给街区治理带来了多重挑战。”市南区江苏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杜江说。

街区横跨两个社区,为破解治理难题,街道党工委提级管理,成立街区融合治理综合党委;召集商户、居民、人大代表、物业公司代表等街区力量,成立街区事务委员会;联合区委组织部、社会工作部等10余家单位,成立共建单位联盟,并引入物业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形成了多元主体融合善治的治理格局。

“街区公厕标识少,游客经常反映找不到公厕。”“旅游旺季客流量大,街道拥堵、噪音扰民的情况经常发生,希望能加大巡查管理力度。”……街区“青锋汇”党群共享空间定期举办的协商议事会为解决居民、商户、游客的痛点问题搭建了平台。“以前大家不知道有问题去哪里、找谁办,只能采取热线投诉的方式,现在有了‘街事会’,大家的诉求可以快速得到响应,真正实现‘街区的事街区管’。”杜江说。

从“人巡”到“智防”,数据共享、技术赋能、场景创新的数智化手段也在不断重塑基层治理模式,推动老旧开放楼院治理从“粗放管”向“精细治”转型,构建更有温度和精度的智慧化治理新生态。

走进江苏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眼前的智慧管控数字大屏正实时监控着辖区内人流、车流、客流情况,捕捉异常动态。大学路、黄县路、龙江路街区的商户、楼院也被纳入管控范围,依托智能终端实时获取道路拥堵、非法经营、垃圾堆积等各类情况,合理安排调配巡逻人员和志愿者,有的放矢开展交通秩序和环境卫生维护,实现自动化监测、智能预警、高效流转、快速处置。

聚焦开放楼院管理分散、居民需求多样等难题,市南区还打造“慧安佳”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在小程序上提供生活缴费、报事报修、家政服务等10余项服务,实现“一键下单、快速响应”,以数智赋能基层治理。

开放楼院治理,考验的是一座城市基层治理的智慧。从党建引领凝聚合力到分类施治多元共治,从问题破冰到形成长效机制,青岛的开放楼院治理实践,是新时代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当治理的“盆景”连成“风景”,这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大杂院”也将焕发新生,蜕变为共治共享、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陆云琦]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9/22 08:37
· 来源 ·
青岛日报
· 责编 ·
陆云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