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唤醒“沉睡资源”,打开城市发展“全新空间”
青岛通过城市更新,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下一步将在全省率先开展存量空间现状评估,把城区开发保护、更新改造的家底资源摸清楚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激活城市存量空间的“青岛探索”
盘活低效用地
西海岸新区龙湾崖社区成功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约500亩,加速新型产业导入,蝶变为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目前,区域内已成功引进配套项目30余个。
改造老旧厂区
市南区漳浦路12号昔日闲置的供热场站,即将蝶变为“心动里”潮流文体社交公园,改造完成后预计全年拉动内需消费超5亿元、贡献税收超3000万元、解决就业人口1500人以上。
重塑历史城区
截至今年年初,青岛历史城区已完成保护修缮老建筑42万平方米、更新改造30万平方米、完成道路整治提升53条。34.26万平方米的开业运营面积里,310个涵盖餐饮、民宿、文创等领域的业态集聚。
焕新“边角地”
截至目前,青岛口袋公园总数达到646个,市民出门步行几分钟就能踏入一座绿意盎然的公园,“方寸之地”秒变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在沉寂了许久后,老碱厂片区的土地上崛起一片现代化工业楼宇,不少新兴产业陆续落地,为昔日的低效土地注入全新动能;
经过盘活,位于市北区同安路602号的闲置老煤库迎来新角色——蜕变为集运动健康、商业配套、社交休闲于一体的崭新城市公共空间;
市北区跨海大桥高架路桥下一片欢声笑语,曾经的桥下闲置区域变为活力满满的橙岛时尚体育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放松的“宝藏地”。
……
让一样的城市空间产生不一样的价值,盘活利用好闲置存量资源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道现实课题。近年来,借助城市更新,青岛通过功能提升、空间优化、设施升级,唤醒部分“沉睡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品质提升。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城镇开发边界内70%以上是存量空间。
今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8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激活城市存量资源潜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在此背景下,存量空间的盘活优化成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支撑,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路径,将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城市内生活力,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近日,山东省明确,将在济南、青岛率先开展城市存量空间现状评估,把城区开发保护、更新改造的家底、资源摸清楚,并进一步健全规划“定期体检、五年评估”制度,真正把资产管起来、让资源用起来、让城市活起来。
系统谋划,让“闲置存量”变为“优质增量”
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不少城市的面前:一边是楼宇、厂房、低效用地;一边是新产业、新项目亟需合适的空间“落户”,老街区呼唤经济与民生平衡的配套……资源紧缺与资产低效闲置并存的问题,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经济高质量发展。
“过去为了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存量,现在来看这些存量中有一些已经无法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景宇表示,城市存量资源类型丰富,涵盖旧厂房、老街区、低效利用的基础设施等,重新整合存量要素资源,已成为破解空间制约、重塑城市动能的关键之举。
盘活存量,本质上是城市存量空间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再配置过程,这需要系统谋划、通盘考虑。
近日,自然资源部组织制定并审议通过了《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明确存量空间盘活优化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已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全国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批复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其中新增建设空间紧约束的要求备受关注。
空间紧约束为存量挖潜提出了新的要求。紧扣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等要求,重点城市正结合资源禀赋,多路径差异化挖掘存量空间利用潜力。
从去年批复通过的《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来看,青岛注重功能混合利用,从低效用地中挖潜城市增量空间——支持城市中心地区、枢纽地区和轨道交通站点的商业、办公、居住、公共服务用地的复合利用;适应新型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产业用地由单一的制造向制造与研发、设计、创意、办公、商业等融合发展……
作为全国首批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近年来,青岛通过盘活低效用地,让低效资源持续焕发活力,并围绕青岛市重点产业发展导向,在低效片区聚力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区,实现低效用地高效集约利用。
在西海岸新区龙湾崖社区,曾有一片低效用地片区,173处民房与6家中小企业杂处其中,由于产业发展受限,土地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偏少,这让该片区的发展一度陷入窘境。结合村庄搬迁安置,青岛通过采取土地收回再转让、项目嫁接再开发、招商再利用等运作模式,成功释放存量建设用地约500亩,加速新型产业导入。
如今,这里已蝶变为潍柴(青岛)智慧重工智造中心项目。作为潍柴动力全力打造的“灯塔工厂”及全球智造中心,有力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目前,区域内已成功引进青岛全能重工、青岛金丰源科技等配套项目30余个,土地利用强度大幅提高,土地亩均产值、亩均税收显著提升,成为青岛低效土地“腾笼换鸟”的生动实践。
经过开发利用,西海岸新区王台老工业区、崂山区株洲路两侧区域、崂山区张村河两岸区域、青岛北客运站等多个重点低效片区也实现“腾笼换鸟”,片区高质量发展迎来全新机遇。
业态导入,让“物理容器”变成“内容场域”
国棉五厂的老厂区“变身”时尚文旅基地纺织谷,废弃老煤库“更新”成市民文体活动中心……“在存量中求增量,在既有中求新生”,近年来,不少沉睡多年的青岛闲置工业老厂区迎来新生,从闲置资源中发掘出经济“新势力”。
青岛作为全国知名工商业城市,工业基因已延续百余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部分老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些工业老厂区渐渐闲置,而这些片区恰恰能为青岛的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
“这些工业老厂区往往占地广,且大多处在城市的‘黄金区位’,但囿于开发成本高、受益周期长、房屋产权复杂、土地变性难等原因,且缺乏政策文件支撑,按照现行标准,很多更新项目难以推进,这就需要多部门协同、多角度支持,为项目打通难点、阻点。”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在政府支持下,青岛市属国企率先“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资产梳理、股权转让、吸收合并等手段,整合存量资产。盘整后的老旧厂区正式开启“更新”之路——
市南区延安三路109号,原海珊制衣厂沉寂多年的厂房、食堂、仓库被改造成办公室、咖啡厅和便利店,摇身一变成为健康产业园;市北区哈尔滨路46号,原东方衬衫厂以“东方文创园”的新面貌正式开园纳客;原孚德鞋厂、第五针织厂等几十处老旧厂区资源也在逐步释放。这些沉淀在角落的城市空间通过更新盘活,开始孕育新产业、新业态,以另一种方式重新融入城市发展轨迹。
近年来,青岛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为“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活水”提供了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青岛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也明确了中心城区内、重点区域内以及市域范围内的老旧厂区的更新策略和方向,助力青岛老旧厂区完成产业转型升级。
初秋时节,市南区漳浦路12号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昔日闲置的供热场站,即将蝶变为“心动里”潮流文体社交公园,未来这里将涵盖酒店、餐饮、文体、潮玩等四大业态,改造完成后预计全年拉动内需消费超5亿元、贡献税收超3000万元、解决就业人口1500人以上。
青岛老城区的“盘活”也许更具代表性。截至今年年初,青岛历史城区已完成保护修缮老建筑42万平方米、更新改造30万平方米、完成道路整治提升53条。从表面上看,保护修缮、更新改造、基础配套是物理层面的翻新,而其内里,是对街巷肌理的唤醒、是有机的融合与塑新。针对老城区空间功能的优化,青岛一直在进行“绣花式”的打磨,比如补齐重点区域的市政配套、停车设施等“短板”,“见缝插针”式布局街心公园和口袋公园。
业态导入和场景再造,则是激活老城区的关键所在。如今在青岛老城区,34.26万平方米的开业运营面积里,310个涵盖餐饮、民宿、文创等领域的业态集聚“混搭”,百年里院变身演艺场、老字号和新国潮碰撞,多元化的场域再造持续不断地吸引着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购物。
因地制宜,让“边角地”变成“金角银边”
不止于产业空间更新,民生短板也在“更新改造”中补齐。
口袋公园、街区景观、停车泊位、运动场地……根据市民需求,把城市“边角地”改造为可供市民休闲、娱乐的高品质空间,如今漫步青岛街头,“金角银边”随处可见。
“金角银边”本是围棋术语,指的是棋子落子位置不同,抢占先机的效率不同。对城市而言,这一概念同样颇有意义:合理利用位置优越的小空间,能够发挥大作用。
桥上,车水马龙;桥下,欢声笑语。“坐稳,起飞喽!”市民岳明用力一推轮胎秋千,6岁的小孙子悠荡至高处,开怀大笑。这处建在市北区跨海大桥高架路桥下的橙岛时尚体育公园,已成为爷孙俩日常游玩的首选地。
原来,这片桥下空间承担着生产性绿地的功能,后来为配合城市发展需要“改圃建园”。如今,公园内有3个大型游具、20多个小型游具,还有百米秋千廊架。此外,还配备了塑胶地坪、防碰撞护角、无障碍坡道等,并对周边绿化树种进行优化,栽种无刺、无飞絮、无刺激性气味的植物,让孩子们畅享欢乐时光、尽情撒欢。
截至目前,青岛口袋公园总数达到646个,市民出门步行几分钟就能踏入一座绿意盎然的公园,“方寸之地”秒变家门口的“诗与远方”。
青岛还在全市范围内持续推进“微更新”行动,全面摸排建成区内拆违腾退空间、城市边角地块、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的低效地块,国有企业长期闲置房屋和土地以及品质功能不足、未充分利用的老旧街区、广场绿地、滨海空间、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区域,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满足市民对身边“小美好”的需求。
“旧空间”讲出的“新故事”,也在老旧小区内频频上演。
“砰!哒!砰!哒!”近日,在市南区浮山所社区新安路4号楼附近的国球活动场地上,绿树掩映间传来清脆的击球声。两张崭新的乒乓球台前,几位老人正酣战不休,笑声不断,这片曾荒废的边角地,如今已成为居民最爱的“国球健康驿站”。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下,近几年,青岛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建设“完整社区”相结合,整合存量资源,嵌入文娱、托育、养老等服务功能场所,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在刷新群众幸福生活的同时,重塑着现代都市的空间格局。
没有真正的“无用空间”,只有尚未被发现的价值潜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各大城市仍有很多高价值的存量资源处于闲置状态。
然而,盘活存量并非易事,这项工作错综复杂,涉及体制机制、资金利用、开发成本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只有通盘布局谋划,摸清“存量家底”,完善政策体系,顺应市场需求和业态需要,才能唤醒更多“沉睡资源”,让存量真正“活起来”。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秦璐]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