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坐着游船海上穿越胶州湾大桥
10月的胶州湾,天高海阔,风起潮涌。10月30日,位于青岛胶州湾北岸的红岛东大洋码头,在悠扬的汽笛声与众人的瞩目中启用。与此同时,备受期待的“海上穿越大桥”航线实现首航。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码头新增或航线开辟,它标志着青岛“海上看青岛”旅游品牌实现了关键的“北拓”战略,首次将璀璨的海上观光版图延伸至城阳区,为胶州湾北岸的文旅产业资源整合与区域协同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澎湃活力。
开启北岸新篇章
上午10时,红岛东大洋码头启用暨“海上穿越大桥”航线首航仪式在崭新的码头平台上举行,东大洋码头的投入运营,象征着胶州湾北岸无规模化海上旅游枢纽的历史就此终结。
仪式上,青岛旅游集团正式发布了以此为核心的四条精品航线产品,构建起一个灵活多元、覆盖往返与环游的初始航线网络:“青岛轮渡—海上穿越大桥往返航线” “青岛轮渡—东大洋单程航线”“东大洋—青岛轮渡单程航线”“东大洋—海上穿越大桥环游航线”。这4条航线犹如4条动脉,将胶州湾北岸与西海岸新区、主城区紧密地串联起来。至此,青岛已累计开通19条“海上看青岛”精品航线,形成了客船、帆艇、小艇等33种全类型产品组成的、层次丰富、体验多元的海上旅游矩阵。东大洋码头的加入,使得这个矩阵更加完整,真正实现了从“沿海布局”到“湾域统筹”的跨越。
“海洋+科普”赋能文旅
在首航仪式的致辞中,青岛旅游集团副总经理任现辉深刻阐释了此次启航的深远意义。他指出:“海洋是青岛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推动文旅融合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东大洋码头的启用与“海上穿越大桥”航线的开通,绝非简单的项目叠加,而是青岛旅游集团经过深思熟虑后打出的一张“战略牌”。
它首先标志着胶州湾北岸区域海上旅游产品体系已初步建成。这意味着,过去游客聚集于栈桥、奥帆中心等南岸与东岸的“单极”格局被打破,北岸独特的海景、生态与人文资源得以通过海上航线,向全世界游客展示。这对于推动胶州湾“南北协同、一体化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是海洋旅游业态从观光向体验、从单一向融合升级的关键一步。
更为重要的是,该项目创新性地提出了“海洋+科普”的核心设计理念。作为城阳区首个规模化海上旅游码头,东大洋码头凭借其毗邻青岛科技馆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灵活的航线设计与产品组合,巧妙地将“沿海观光”与“科普教育”融为一体。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胶州湾北岸海上观光枢纽的空白,更为青岛的海洋旅游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核与教育价值,实现了从“看海”到“懂海”的升华,为未来整个湾区航线网络的优化与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C”字形海上旅游闭环
依托东大洋码头与“海上穿越大桥”航线,本次发布的四大产品各具特色,均以“海上穿越大桥”为灵魂体验,以“海洋+科普”为设计主线,有机串联起东大洋码头、青岛轮渡码头、胶州湾大桥、冒岛以及沿途的湿地、鸟群等自然与人文地标,旨在为游客打造一段全航程、沉浸式的海洋科教之旅。
东大洋码头的启用,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码头的运营。它是青岛构建“大航海”时代海上旅游大格局中,落下的至关重要一子。在此之前,青岛的海上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老城区的前海一线和西海岸新区部分区域,胶州湾北岸虽拥有广阔的海域和丰富的资源,却始终未能有效融入海上旅游的主旋律。此次“海上看青岛”品牌的成功北拓,与青岛旅游集团近年来在西海岸新区、奥帆中心等区域的布局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覆盖胶州湾、贯通东西、联动南北的“C”字形海上旅游闭环。这个闭环的形成,意味着青岛的海上旅游从“线路”升级为了“网络”,从“点状开发”进入了“全域联动”的新阶段。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2025年7月27日,青岛海洋旅游年度游客接待量已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实现翻倍增长。这充分证明了海上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东大洋码头及其航线在此刻加入,恰逢其时,它不仅有效补充了我市海上旅游业态的短板,更承接和分流了持续增长的客流量,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提供了坚实支撑。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徐小钦
四条精品航线
青岛轮渡—海上穿越大桥往返航线
每日15:00发船,以“海上观桥+生态赏鸥+落日奇景”为核心,全程沉浸式穿越大桥,赠送海鸥食及饮品,吸引摄影爱好者、情侣及亲子游客。
青岛轮渡—东大洋单程航线
每日8:30发船,航程约40分钟,赠送青岛科技馆门票,乘客可在地铁8号线科技馆站自行返回或购买返程船票。
东大洋—青岛轮渡单程航线
每日16:00发船,航程约40分钟,返程途中可欣赏橘子海落日、跨海大桥与海鸥共舞的壮丽景色。
东大洋—海上穿越大桥环游航线
从东大洋码头出发,航程约30分钟,途经冒岛、胶州湾大桥,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每日前1000名游客赠送青岛科技馆门票,实现“游船+科普”双体验。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