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跟着摄影去旅行!第十六届山东省摄影艺术展在青开展
“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成紫色或红色。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巴金先生在《海上日出》的美文,可谓严丝合缝对应了青岛石老人大气壮丽的海滩。
每逢晴好日子的凌晨,沙滩就聚集了众多游客,其中不乏架好相机三脚架等候拍摄日出的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他们仿佛朝圣一般,等着看朝阳以喷薄之态跃然而出海面,用手中的相机,以及手机“膜拜”这震撼的一幕。作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青岛以天生丽质的风情与缤纷多元的风物,吸引着游客,也让无数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
近日,第十六届山东省摄影艺术展在青岛市美术馆开展。此次展览是山东省历届摄影艺术展首次离开济南来青岛举办,参与度上实现跨越式突破,创下多个“最佳”成绩:参展人数、作品征集数量均刷新历史新高,不仅有青岛本地的摄影爱好者前来参观,更有省内其他地市的摄影人组团包车来青岛“取经”。
观展之余,这些摄影人纷纷用镜头对准承办这次展览的青岛市美术馆,以及周围的大学路网红街和附近的青岛美景。每一次快门的按下都是对青岛独特魅力的一次定格和一次推介。这种跟着摄影去打卡的“行摄天下”,将影像影响时代与城市的美学价值感拉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
不止于展览,更是为时代立传的画卷
摄影呈现了一个多维的全新样貌,介入到当代生活的现场,为时代立传,为平凡个体的命运存照,勾勒出时代变迁的生动轨迹。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里将摄影看作是人类社会一个关键转折点:“据记录,这项工作开始于1839年。从那以后,几乎万事万物都被摄制下来,或者说似乎是被摄制下来。”记录是人类的本能。用影像记录和凝视一座城市,无疑是最直观的文化样式。尤其手机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后,影像力量见证城市,无疑是最基础的艺术显学。
当下,摄影呈现出更为多元与广泛的双面性。一方面,手机摄影让这种原本带着门槛的艺术行为变得更加日常;另一方面,手机摄影“撩动”了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在专业摄影的路上走得更远、更有趣。摄影群体的暴增,也让这项艺术自诞生以来,达到从未有过的文化高度。
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于惠东认为,本届省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望中开拓,题材之广、立意之新,令人振奋。这些作品或以宏阔视角讲好“山东故事”,记录大国重器的铿锵步伐,描绘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或以温情目光观照“百姓生活”,于日常瞬间凝练人性光辉,在变迁轨迹中铭刻时代印记;或以诗性语言书写“视觉篇章”,将山河壮丽化入方寸之间,让人文积淀跃动于光影之间;更以先锋精神拓展艺术边界,融合传统工艺与数字科技,探索影像表达的无限可能。每一帧作品,都是快门定格的哲思,是镜头书写的诗篇。
“第十六届山东省摄影艺术展,系统呈现了近年来山东摄影创作的多元生态与前沿动向。本届展览在赛制、媒介与展陈三大维度实现突破,首次设立短视频与手机摄影单元,呼应影像传播的媒介变革;全面启用数字化投稿平台,优化艺术家参赛体验;创新展陈方式,将主展场设于青岛,拓展艺术辐射半径。这些创新实践,彰显了山东摄影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蓬勃生机。”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范长国介绍,作为根植于齐鲁大地的省级权威影展,讲好“山东故事”是其天然的使命,本届省展自觉、多元且富有深度地呈现了山东独特的地域文化、蓬勃的现代化产业,以及二者之间的交融互动。本届省展超越简单的作品陈列,充分展示了承办方的用心与巧思,是摄影艺术在每个历史阶段探索深度与审美高度的坐标,是映照社会变迁轨迹与个体情感涟漪的镜子,亦是连接摄影传统技艺与未来无限可能的桥梁。
不止于影像,更是呈现城市温度的窗口
在第十六届山东省摄影艺术展中,青岛女摄影家于婷的作品获得金奖。她是这组题为《大学路转角》的照片,在展陈上突破了传统固定模式,巧妙采用展馆的墙壁折角,复刻了青岛大学路与鱼山路“转角遇到你”的景点,令观众耳目一新,在展览上格外吸睛。
摄影艺术赋能城市,这样的方式直抵人心又深入人心。于婷是一位近年来非常活跃的青岛女摄影家。2023年,她给自己立了一个项目,决定有意识地拍摄一组专题照片。于是,她家附近的大学路网红角成为“聚焦”点。三年坚守,红墙不再仅是地标,而是承载记忆的容器,见证着普通人的梦想与坚持,为岛城镌刻下流动的时代印记。这组具有烟火气的作品,很好地传达了青岛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味道。
“本届省展在青举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进一步加强与全省摄影艺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摄影艺术的繁荣发展。也希望全市摄影工作者们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创作出更多展现青岛城市特色和人文精神的优秀作品,为艺术城市建设贡献力量。”青岛市文联党组书记徐树成表示,青岛是一座兼具山海灵秀与人文底蕴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这里既有现代化都市的繁华,也有山海相依的宁静;既有红瓦绿树的风情,也有碧海蓝天的壮阔;既有丰富的海洋文化,也有多元的艺术氛围。这里,是摄影艺术的沃土,更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近年来,青岛摄影艺术事业蓬勃发展,摄影队伍不断壮大,创作水平显著提高。广大摄影工作者用镜头捕捉城市的发展变迁,用影像讲述百姓生活的动人故事,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如同一个个生动的文化符号,让更多人读懂了青岛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
今年以来,多项摄影展在青岛开展。近日,与第十六届山东省摄影艺术展同步开展的还有2025青岛市摄影艺术展暨第十届百姓摄影节。望文生义,这项拥有广泛百姓基础的摄影节,用镜头定格时代,以影像讲述青岛。参赛作品需取材于青岛市,有青岛的自然风光,也有人文景观,还有聚焦青岛的社会发展,如城市建设的新成就、科技创新的新突破等。在展览上,城市建设、海洋经济、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百姓生活等“以图说城”的大美摄影作品,呈现出一种置身电影中的浪漫与澎湃。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届百姓摄影节上,除了摄影爱好者来参观,更有不少青岛高校的美术专业学生以及美术工作者来此“采风”,发掘创作题材。在他们看来,摄影家的专业视角,为美术提供了很多美学“基调”,非常值得借鉴与学习。
不止于拍摄,更是链接城市文旅的纽带
在青岛,摄影打卡不仅仅是对美景的捕捉,更是对这座城市灵魂的探寻。从老城的遗韵到海岸的风情,从市井的烟火到崂山的秘境,每一个打卡地都承载着青岛的历史、文化与情感。当摄影人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瞬间时,也将自己融入了青岛的美丽画卷之中,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光影记忆。
11月,青岛摄影走向“深蓝”的步伐愈发铿锵有力。“2025首届海洋摄影周暨视觉中国 500PX 视觉盛典”将在青岛举办。海洋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城市品牌的“视觉战略”。谁能用影像讲好海与城的故事,谁就能在千城一面中,拥有特立独行的蓝色魅力。青岛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不仅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近年来更成为摄影爱好者云集的热门目的地,具备广泛的摄影群众基础。《视觉中国》500PX社区在全球拥有3400万注册摄影师和60多万签约摄影师。这个面向世界的群体受众广泛,他们聚焦青岛,将为这座城市带来不可限量的影像富矿和博大影响力,深度赋能青岛海洋文化出圈,助力青岛文旅出海。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摄影艺术的普及和发展,青岛市已成为广大摄影爱好者的热门目的地。”青岛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法磊认为,海洋是许多沿海城市的基因。摄影则是将这种基因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视觉语言的最直接方式。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该活动的举办,将深度链接“跟着摄影去旅行”的光影魅力。
“这一夜,枕着文化街区的静谧入眠,梦里都是红砖墙、青石板,还有那片繁华街区上,灯火与风华共舞的百年时光。”淄博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皇甫晓文来青观展的同时,用美图美文的形式声情并茂呈现了一篇《夜宿三江里:满街灯火,一院风华》的公众号文章,展示了一位摄影人与青岛老城区的“一见钟情”。
用心灵去感受,用相机去记录,在皇甫晓文看来,“广兴里、积厚里、三江里、劈柴院、银鱼巷从不是冰冷的街区名字,是370处里院的砖瓦肌理,是游人镜头里的复古光影,更是藏在邻里温情里的烟火人间——这便是青岛里院文化最鲜活的模样。”如此饱含深情地阐述青岛的老街印记,这正是摄影的魅力所在,也是摄影人眼中别具风情的青岛。
近年来,明游天下国际旅游投资(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在青岛推出了“名人故居游”“老建筑打卡游”“跟着电影游青岛”等创新、创意的游览路线。该公司总经理袁基安认为,青岛不仅是天然摄影棚,而且是处处明信片级别的上镜地。这几年,很多地方推出了摄影+的旅游模式,比如去福建霞浦拍滩涂景观,去张家口坝上拍白桦林美景,去烟台烟墩角拍摄雪景与天鹅……这些“行摄团”极大拉动了当地的旅游资源。
“青岛有很多有特色的摄影打卡地,比如小鱼山拍老城风景,电视塔的‘天空之城’,沙子口海边的‘五渔村’。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栈桥、天主教堂、八大关、大学路,另外,作为一个品牌之都,青岛的老工厂还有旧式的铁轨,怀旧风格的工业遗产,虽然小众,但是很出片。”在袁基安这样的旅游专业人士和摄影爱好者看来,青岛的风景处处是“宝”,青岛的人文风物很有特点,可以游玩,可以拍摄,可以为旅拍的新人留下“海誓山盟”的背景板,也可以为摄影爱好者提供足够多元与丰富的素材。因此,在青岛打造“跟着摄影去旅游”,有着天然的禀赋,也有着深厚的摄影人文资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文 王雷/图)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