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岛城55处道路(区域)继续推行“落叶缓扫”,实现城市美学与精细管理新平衡——
一片落叶带来的“小美好”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贾 臻
金黄银杏叶轻覆德式红瓦,火红五角枫叶映衬蔚蓝海岸,焦糖色法桐叶铺满滨海步道……在一片五彩斑斓中,青岛的韵味愈发醇厚绵长。
为了留住这份限定的静美,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经过前期勘察与景观评估,在全市范围选出55处道路(区域)继续推行“落叶缓扫”政策。
这场始于2012年的城市治理实践,历经十几载沉淀与升级,已经从市南区八大关区域单一路段的试点探索,成长为全市性、贯穿秋冬两季的民生工程,也解锁了城市美学与精细管理新平衡。
做好落叶清扫和留住秋意的“多选题”
青岛大街小巷的这份落叶缓扫的“限定美好”,不仅成为市民游客的“心头好”,更成为小红书、携程等App上的热门。在抖音平台,“青岛落叶”相关话题累计播放量超亿次。
“落叶缓扫从不是简单的‘不扫落叶’,而是‘只见风景、不见脏乱’的精细呵护。”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做好落叶清扫和留住秋意这道“多选题”,采取清扫缓扫分区分时施策,寻求城市管理与人文情怀之间的平衡点。
今年的政策在延续“一区一策”“一路一策”核心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堆积适度清理、腐败及时清理、雨后整体清理”的三维标准。针对不同区域特性,管理方案更具针对性:八大关、太平角等核心景观区实行“每周一集中清扫+巡回捡拾”模式,在保留完整落叶层的同时,及时清除烟蒂、塑料袋等杂物;大学路等老城区街巷,结合德式建筑风貌,采用“手工捡拾为主、机械辅助为辅”的作业方式,避免机械作业破坏景观完整性;而李村河管理路、白沙河公园等滨水区域,则重点强化排水口落叶清理,防范雨天积水风险。同时,根据气候变化,如遇降雨、大风等特殊天气,做好相关应对工作,及时调整保洁方式。
政策升级让山海之城秋冬更有温度
今年10月末至12月底,从胶州公园的早秋银杏到平度滨河路的漫长赏期,从八大关的“万国建筑+落叶”盛景到湛山三路的“山海楼景同框”,青岛以一片落叶的留白,诠释着精细化治理与人文关怀的深度交融,让山海之城的秋冬更具诗意与温度。
今年55处“落叶缓扫”道路(区域)差异化的景观营造,既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又让每个区域都拥有了专属记忆。
政策的升级背后,是城市治理对民意的精准回应。回溯2012年,正是市民通过热线电话提出的“希望留住秋日落叶”的诉求,让市南区城市管理部门开启了探索之旅。十几年来,从1条试点路到55处覆盖点,从固定时段到“随气温调整观赏期”,从单一环卫保洁方式到精细化保洁方案,青岛的“落叶缓扫”始终以市民需求为导向。青岛市城市管理局还推出了“落叶缓扫地图”,不仅标注了观赏起止路段,还写明点位的最佳观赏期,让“按图寻秋”成为市民游客的新时尚。
“落叶缓扫”的多重价值正持续释放
在景观营造之外,“落叶缓扫”的多重价值正持续释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岛城落叶涵盖黄色、褐色、亮红、暗红和交叉彩色五大色系,涉及五六十种观赏树木,缓扫区域如同天然的“城市色彩博物馆”。这些落叶在土壤中自然降解,能为土壤补充腐殖质,改善土壤结构,同时为蚯蚓、鸟类等小型生物提供觅食栖息环境,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落叶的自然降解也减少了垃圾转运量。在秋冬季节,通过落叶原位腐熟处理,青岛减少垃圾清运量约800吨,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环保效益的“双赢”。
如今,“落叶缓扫”已从一项环卫政策升级为青岛的文化符号与文旅名片。留住秋色摄影活动、寻找“落叶魔法师”等吸引数万名市民参与,人们用镜头留住美景,用落叶创作绘画、雕塑、首饰等作品,让落叶归于诗意。
不少临街商户顺势推出“落叶主题”产品,咖啡馆的落叶拿铁、文创店的叶脉书签、民宿的落叶装饰,让浪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活力,形成“政策留景、文化赋能、经济受益”的良性循环。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