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一瓶水的接力,淄博街头爱心冰柜里的水为啥越喝越多?

原标题:一瓶水的接力,淄博街头爱心冰柜里的水为啥越喝越多?

一瓶水开启爱心接力,一座城共同参与守护

冰柜里的善意“续航”

“通过短视频了解这个事后,就跟孩子商量带过来。东西不多,就是表达自己一个小心意。”8月8日,淄博市张店区重庆路与范荣街路口,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爱心市民陪着放暑假的孩子,将两包矿泉水放入贴有“爱心冷饮、免费自取”字样的冰柜。

这个悄然兴起的爱心角落,不仅是市民善意的汇聚地,更成为亲子传递温暖的课堂,折射出淄博在社会治理中激发民间活力的实践。淄博,以一瓶水的接力,传递整座城市的“清凉”正能量。

冰柜里的水为啥总喝不完

7月13日,淄博高温预警持续生效,波涛海参店老板张涛做出一个决定:把店里的冰柜搬到街边,运来一车矿泉水,设立了24小时免费取水点,开启了这场爱心接力的第一棒。

谈及初衷,张涛直言:“想法很简单,天这么热,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环卫工人在外面奔波太辛苦。想让他们能喝口免费水,可他们赶时间,哪有工夫特意进店拿?我就干脆把冰柜挪到路边了。”

这个摆在路口的爱心冰柜,因停车取水方便,很快在户外工作者中积累起口碑。消耗量从最初的日均几十瓶,增至如今的200瓶左右,矿泉水的供应却始终充足。

冰柜里的水为啥总喝不完?答案藏在从“一个人”到“一群人”的温暖接力里。最初由张涛发起的爱心冰柜,如今有了更多爱心人士的主动接力,他们自发捐赠物资、默默补货;社区志愿者定期整理冰柜、维护整洁,形成了“民间自发+基层协助”的良性互动。张涛粗略统计,截至8月初,大家捐赠的爱心矿泉水已累计达1000多瓶。

善意的传递总在不经意间发生。8月7日下午,记者在爱心冰柜旁目睹了温暖的一幕:一名快递小哥熟练地打开冰柜,取出一瓶温度适宜的矿泉水。“这个爱心冰柜真的很方便,这是我第三次从这里取水喝。中间还专程过来投放过一箱水,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我们城市的爱心。”

交谈间,一名骑着三轮车的老人拉来两箱矿泉水,默默卸下放在冰柜旁,面对记者的镜头摆了摆手便悄然离去。这样不留姓名的爱心人士还有很多:有妈妈带着孩子拎着水走来,有开车路过的市民停车放下几包水,还有推着购物车的老人特意绕路送来饮品。这个最初由个体发起的免费饮水点,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已悄然成长为全城共同守护的爱心驿站。

“我确实没想到,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能感动、带动这么多人。”张涛说。

爱心接力中的城市治理温度

眼下虽已过立秋,但大范围持续性高温仍在影响各地,闷热感丝毫未减。

正是在这样酷暑难耐的季节,淄博的街头巷尾涌现出一道道温暖的风景线——像“爱心冰柜”这样为市民免费提供冷饮的场所,正以多样形式遍布城乡角落。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下,全城热捧的“消暑接力赛”正式开跑。

淄博市张店区城市管理志愿者协会携手信宏仁医药西四路店,联合多家异业联盟合作伙伴打造的“爱心便民驿站”,不仅有歇脚纳凉的座椅,还提供测量血压、爱心理发、免费茶饮等贴心服务,成为户外工作者的“温馨港湾”;共青团淄博市委、淄博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发起的“夏送清凉”户外工作者关怀志愿服务活动中,返乡大学生、“青鸟计划”学子等青年志愿者化身“青凉使者”,带着冰镇饮品和防暑物资,为坚守岗位的户外工作者送去清凉与关怀;爱心企业搭建爱心驿站,敞开大门邀请环卫工人、外卖小哥等户外工作者进站休息,免费提供饮用水、休息座椅、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物资,让奔波的人们能随时停下脚步补充能量。

这些场所规模不一、形式各异,却在社会治理的框架下形成了互补联动的服务网络。

在淄博高新区的写字楼楼下,企业自发设置的爱心饮水点每天更换新鲜柠檬水;在周村古商城景区,商户们联合摆放的冰柜里不仅有矿泉水,还有冰镇绿豆汤;在桓台县的乡村路口,村委会设置的饮水站让田间劳作的村民随时能喝上凉水。从城市到乡村,从商家到企业,从志愿者到普通市民,整座城市都在社会治理的协同机制下,以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夏日清凉行动,让高温下的坚守者们感受到“被看见”的温暖。

“其实,‘爱心冰柜’在淄博也算不上是新鲜事,早在2018年就有零星出现,而今年能形成全城参与的规模,得益于近年来淄博不断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山东理工大学教授张玉霞告诉记者,在她看来,淄博的“爱心冰柜”从零星出现到逐步“升级”,再到今年引发全城爱心接力成为社会现象,“这是政府引导与民间活力的共振,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爱心冰柜里的水“越喝越多”,背后既有市民的自发奉献,也有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正如张玉霞所言:“淄博的‘爱心冰柜’现象,本质上是社会治理温度的具象化表达。当个体善举能得到制度支撑,当微小善意能通过治理网络汇聚成磅礴力量,背后是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如今,行走在淄博的街头,那些类似“爱心冰柜”的送清凉场所,不仅是避暑的港湾,更藏着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与温柔。这场由一瓶水开启的爱心接力,将继续温暖更多的淄博人和来到淄博的人。

(大众新闻记者 刘磊 王继洋 王莉莉)

■大众时评

一瓶水的流转 一座城的共治

近日,淄博街头一件“爱心冰柜”的暖心事传为佳话。店主为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瓶装水,结果冰柜里的水非但未减,反而因市民不断自发捐赠而增多。一瓶水的流转,从一个人的善意起步,演变成一群人的爱心接力,生动映射出城市的文明底色。

看似微小的善举,其背后是互信、和谐的社会土壤,更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温度与效能。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是城市运转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从遍布各地的“爱心驿站”到开放的“纳凉空间”,围绕户外劳动者的公共服务,正日益精细化、人性化、多元化,切实提升了民生温度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爱心冰柜”的意义,更在于它展现了社会治理中“一核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活力。党委政府的公共服务搭建了基础平台,而群众的自觉参与则为其注入了澎湃的生命力。在这里,群众不再是治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共建者。市民的每一次捐赠,都是对善意的认同与传递,是将向上向善的力量融入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从“出圈”的烧烤到暖心的冰柜,淄博的实践启示我们,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关键要将人民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在党的领导下同政府一起治理社会、承担责任,把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真正形成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评论员)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孙宝震]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8/11 18:23
· 来源 ·
大众日报
· 责编 ·
孙宝震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