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大河奔流润齐鲁 山东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

原标题:大河奔流润齐鲁 山东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地落实

黄河万里,奔流入海,其意义已超越地理的归宿,更是一道关乎永续发展的时代课题。

山东身处黄河下游,如何实现上游作为?以系统治理重塑大河生态,用绿色标尺丈量产业变革,让千年文脉焕发时代生机,这片大河入海之地,正在书写一份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齐鲁答卷。

系统治理:从“生命共同体”到“流域一盘棋”

秋天的济宁梁山,绿意未减。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历史上“河和之契”的壮景,如今被另一种和谐所延续——临河防浪林、堤顶行道林、背河生态林,层层叠叠,交织成一条集防洪、生态与文旅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廊道。

这不仅是风景,更是山东构建黄河生态屏障的微观缩影。

从菏泽东明入鲁,到奔流入海,黄河在齐鲁大地蜿蜒628公里。它所经之处,是山东沿黄各地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为遵循,将全线生态保护编织成一张系统的网络。

这张网的韧性,在黄河三角洲受到最严峻的考验。

这里拥有黄河流域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却也一度因互花米草入侵、淡水补给不稳而生态告急。东营的应对,展现了一种系统性的修复智慧:不是单点治理,而是投资升级引黄闸口,将湿地补水时间从9天缩短至4天;更构建起“河—陆—滩—海”连通体系,让黄河与海洋重新自由呼吸。

如今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海相拥、万物共生,自然植被覆盖率达到55.1%,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此迁徙越冬,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国际机场”。

然而,河流的流动性决定了:真正的治理,必须超越地理的边界。

山东的突破性一步,是主动与上游的河南建立起名为“鲁豫有约”的省际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水质改善的受益方,山东已向河南兑付生态补偿资金2.5亿元。这笔资金的流动,标志着一场静默的革命:流域治理从“各扫门前雪”,走向了“责任共担、效益共享”。

在省内,这场变革更加深入——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全兑付。一套基于水质“对赌”的机制,让保护者受益,让污染者补偿,为黄河装上了“市场化”的净化引擎。

监测数据为这场系统性的治理写下了注脚:黄河干流山东段水质连续9年稳定保持Ⅱ类,入海断面总氮浓度连续4年优于入境断面。

在山东,“一泓清水入渤海”不再只是一句愿景,而是系统治理、流域共治之下,正在发生的现实。

动能之变:用生态标尺丈量未来赛道

当发展的指针划过传统的增长区间,一道全新的“生态标尺”正为山东丈量出未来的产业赛道。这把标尺,衡量的不再仅仅是产值与增速,更是绿色的纯度、创新的高度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黄河尾闾,渤海之滨,一块块光伏板在海面上整齐排列——这是位于东营垦利的国家能源集团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全部并网后年发电量可达17.8亿千瓦时,年发电量可满足267万城镇居民需求。

推动全省能源发展逐“绿”前行、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山东这个工业大省正在转变为新能源投资的热土。“十四五”以来,全省光伏发电并网装机规模连续8年领跑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沿海省份率先破亿并历史性超越煤电,达到1.34亿千瓦、是2020年底的2.8倍。

在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无人机基地,每天20余架次的无人机在这里进行试飞,3000余平方公里的空域为无人机试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滨州高新区抢抓低空经济发展先机,率先建成滨州市低空经济产业集聚区、先导区、示范区,吸引低空经济优质主体落地。2023年以来,已陆续有19家企业入驻无人机基地,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从试验试飞到服务培训,初步覆盖低空经济产业链。

从海洋到天空的产业突围,是山东沿黄九市以生态为共同标尺,因地制宜绘就的特色发展路径图——

现代化产业新优势加快塑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5万家、居全国第3。2024年山东全省新认定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制造等10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省级以上集群达42个、规模3.5万亿元。全球最大直径智能化盾构机“山河号”、一类靶向抗癌新药“齐倍安”等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标志性产品攻关突破,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城乡区域发展呈现新局面。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省市县梯次建设起来的1598个乡村振兴片区,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平台。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形成了国家级龙头企业百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千家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万家以上的企业矩阵。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农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

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绿色坐标下,山东这个传统工业大省,正静默而深刻地完成一场发展范式的升级。

文明叙事:让黄河文化成为“可感知的现在进行时”

一处遗址的入选,牵动的不仅是地理与文明,更是历史与未来。

不久之前,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五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山东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成为全国6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

作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地,以及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大汶口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承载着黄河文化早期的灿烂篇章。这里出土的陶器丰富而精美,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史前制陶工艺的巅峰水平。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黄河文化的深厚与悠远,见证了中华文明在曙光初现时的辉煌图景。

黄河在山东蜿蜒620余公里,流经的不仅是土地,更是文明。千里沿黄线上,济南、曲阜、泰安、聊城、青州、德州——六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明珠散落,每一座都承载着独特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与生活哲学。它们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以黄河为精神纽带,共同构成了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

在这部史诗中,你可以是读者,也可以是主角。

在曲阜孔庙,希腊院士马诺利斯·科雷斯用画笔记录建筑细节,触摸儒家文化的肌理;在菏泽,德国摄影师西尔瓦娜·雷特凝视农民画师笔下的工笔牡丹,惊叹于民间艺术极致的匠心;在聊城,印尼旅行摄影师哈詹托·苏马万站在光岳楼下,感受明代楼阁穿越时空的雄浑气度。

这些来自世界的目光告诉我们:黄河文化,不再是史书里静止的记载,也不是博物馆中沉默的展品。它是一种“活态”的文明,在每一座被黄河水滋养的城市里呼吸,在每一位匠人的笔端、每一处市集的烟火气中,鲜活地跳动着。

为了让这颗文明的“心脏”跳动得更加有力,山东正以宏大的手笔,构建一个更具系统性的黄河文化叙事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 的建设,是将散落的文化珍珠串成项链的战略之举;“沿着黄河遇见海” 的品牌,则是在地理奇观与人文底蕴之间,架起了一座可感、可知的桥梁;而当纪录片《大河之洲》第二季在国家地理频道《华彩中国》栏目面向全球首次播出,意味着山东的黄河故事,已经找到了世界通行的叙事语汇,具备了全球传播的格局。

从对一处遗址的守护与激活,到一种文明精神的传承与联通,山东的实践深刻地印证:文化的传承,并非走入尘封的历史,而是走入沸腾的今天,成为一种“可感知的现在进行时”。

当文脉在传承中焕新,当故事在传播中生长,这条古老的母亲河,于齐鲁大地谱写出无愧于历史与未来的壮丽新篇。

闪电新闻记者 贺晓菲  报道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1/07 00:24
· 来源 ·
闪电新闻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