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沿着黄河遇见海 | 瓷上黄河:一场现代文创对东方叙事的美学重塑
一件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灵感的陶瓷杯,出人意料地成为了“网红”。开展不到一个月,已有数十位观众询价求购,而展厅中那套融合敦煌藻井纹样与黄河水韵的“敦煌天乐”茶具,更是引发了线上线下关于“国风美学”的热议。
这并非一场普通的艺术展。《沿着黄河遇见海——华光国瓷黄河文化陶瓷艺术展》自9月26日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开展以来,正以其独特的文创魅力,掀起一场关于“传统文化如何走入当代生活”的思考。
从“器物”到“叙事”:陶瓷成为黄河的文化转译者
“这不仅是展览,更是一次系统的文化转译工程。”华光国瓷品牌总监任歌如是说。
展厅中,一件《陶鬶》吸引着观众驻足。它以现代华青瓷为材质,既保留了山东龙山文化陶鬶的原始造型,又通过当代釉色与质感的重构,让四千年前的礼器在灯光下泛出如玉般的光泽。不远处,《东汉陶说唱俑》以陶瓷雕塑的形式复刻,那位穿越千年的“说唱艺人”,神态诙谐,仿佛正通过瓷土向今人讲述黄河岸边的古老故事。
“我们用了两年时间,走遍青海、四川、甘肃等沿黄九省,不是在采风,而是在‘考古’。”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何岩说,“我们要找到的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文化基因。”
在青海,他们捕捉了河源湖水的清透青蓝;在三星堆,他们提取了青铜纹样的神秘符号;在山西永乐宫,他们将壁画线条转化为流动的釉彩……这些散落在黄河沿岸的文化碎片,最终被凝聚为瓷土中的肌理、釉色中的魂魄。
从“观展”到“带走”:文创逻辑激活文化消费
“没想到老祖宗的文化这么酷!”一位“95后”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自己购买的“三星堆面具杯”,“用它喝水,感觉每天都在和古蜀文明对话。”
“熊猫来到瓷上,别有一番情趣。”很多游客被一款名为“熊猫贴贴杯”的水杯吸引,纷纷打听这款作品什么时候商城有货。
这正是本次展览的突破之处:它成功地将文化体验转化为消费行为,让抽象的文化认同落地为具体的生活方式。
华光国瓷董事长苏同强透露,展览中约三成展品已启动量产开发。“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展柜里,更要走进千家万户。当年轻人愿意为一把壶、一只杯买单时,文化传承才真正完成了闭环。”
展览现场设置的文创展销区,已成为最热闹的角落。融合敦煌飞天飘带色彩的茶具、印刻《黄河之水天上来》瓷板画纹样的咖啡杯、以“宅兹中国”铭文为元素的看盘、以鹳雀楼为元素创作的“更上层楼茶餐具”、以黄河壶口瀑布为元素的“大河奔流杯”、以贺兰山岩画为元素的主题雕塑……这些产品既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内核,又契合着当代生活的审美与实用需求。
“以前总觉得黄河文化很宏大、很遥远,直到看见这只杯子上的水纹,突然觉得它就在手边。”一位从河南专程赶来的游客说。
从“保护”到“活化”:现代文创思维的胜利
“本次展览以陶瓷为语言,将宏大战略落于细微艺术,正是对国家文化战略的生动诠释与具体实践。”华光国瓷董事长苏同强在开幕式上表示,用最美的陶瓷语言,讲述母亲河的故事。以黄河为脉,把沿黄九省(区)深厚的文化IP,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百套陶瓷艺术精品,以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展览,让黄河文明在瓷上“活起来”“流起来”“亮起来”
华光国瓷的实践,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以现代文创思维,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首先是对文化符号的“解码”与“重构”。
展览中,《瓦吟·牺尊茶具》将商周青铜器的庄重古意,转化为符合现代人饮茶习惯的温润器皿。“我们不复制文物,而是解构其精神内核,再用当代设计语言重新编码。”任歌解释道。
其次是用户体验的深度介入。
除了观展,观众还可以参与“黄河瓷语”研学课程,亲手揉泥、拉坯,在瓷坯上勾勒心中的黄河。“只有当文化在指尖流动,它才会真正流入人心。”一位带孩子参与活动的家长感慨。
最重要的是构建完整的产品生态。
从高端艺术瓷到日常用瓷,从展览体验到研学教育,再到巡回展出的“走出去”计划,华光国瓷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体系。“让不同消费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找到与黄河对话的方式。”苏同强说。
从“淄博”到“流域”:一场正在发生的文化迁徙
更值得期待的是,这场展览并未止步于淄博。
据悉,全部展品将纳入“淄博陶瓷文化走出去”计划,沿黄河流域开展巡展。这意味着,从青海到山东,从河源到入海口,这条陶瓷的“黄河”将反向流淌,在更多城市绽放光彩。
走出去,走遍全中国的结果可能有更大的惊喜:一个唤醒和融合能力超强的现代陶瓷文创平台,一次挖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规模化与主题化实验,创生出许许多多的想象和机会。
“这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一位文化学者评价,“过去我们总说‘黄河文明’,但常常停留在概念层面。如今,通过陶瓷这一载体,它变得可触、可感、可流通、可传承。”
在社交媒体上,“#淄博有个黄河文化陶瓷艺术展#”“#文物在瓷器上跳舞#”等话题持续发酵。年轻人用创意合影、开箱视频、使用分享,参与到这场文化传播中,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的转变。
当文明遇见匠心
站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瓷板画前,观看釉彩如何表现水流的磅礴;手握“好运连连”茶杯,感受敦煌纹样在掌心流转。这场展览告诉我们:
传统文化从未远离,它只是需要一把打开当代之门的钥匙。
华光国瓷用两年时间,以陶瓷为钥匙,开启了一场与黄河的深情对话。而观众用他们的驻足、赞叹与购买,投下了对这场对话最真实的赞成票。正如黄河终将奔流入海,优秀的文化也必将穿越时空,在创新中生生不息。
这一次,在淄博,我们看见了一条由陶瓷汇成的“黄河”,正向着更广阔的生活场景,奔涌而去。(孙昕、张珂、朱子豪)
[来源:中国网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