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上风来,大潮奔涌千帆竞
黄海之滨,琴岛潮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过去五年,青岛这座青春之岛,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以改革创新之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2024年,青岛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719.5亿元,增长5.7%;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855.4亿元,29个“两重”项目全部开工;工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5.2%、5.5%;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9076.7亿元,出口首次突破5000亿元。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4位、第5位,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升至第13位……
青岛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从上合示范区的全面起势,到青岛自贸片区的制度创新;从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枢纽,到勇担海洋强国支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出海门户的重任……一项项国之重任,为青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赋予了这座城市更大的责任和机遇。
使命在心,责任在肩。以上合示范区为平台,国际物流、现代贸易、双向投资合作、商旅文交流“四个中心”拔节生长,一条横贯欧亚、联通陆海的新通道愈发畅通;在青岛自贸片区,一项项制度创新成果从这里诞生并复制推广,改革的“试验田”成长为开放的“新高地”;在碧波万顷的海洋之上,青岛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持续领跑,海洋科技创新“国之重器”频频亮相,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步履铿锵。
“从0到1到100” 科技创新引领“走在前”
全固态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被全球业界寄予厚望。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中科深蓝汇泽(青岛)有限责任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崔光磊研究员团队的多年深耕,成功突破多项技术瓶颈。
“近年来,我们持续致力于开发基于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的高能量密度深海电池。”崔光磊表示,“去年在某海域进行的项目主要针对水下装备智能化的紧迫需求,成功构建了一个能够提供2000度电能的系统,确保其在水下连续运行6个月以上。为了促进技术的转化应用,我们成立了中科深蓝汇泽。”
该公司建成了国内首条规模化的聚合物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其研发的65Ah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达320Wh/kg,支持3C充电、5C持续高倍率全程放电,并通过了严苛的热蔓延测试,可靠性得到验证。同时聚力建设国内首条1GWh聚合物固态电池生产线,计划到2027年建成0.5GWh青岛生产基地。
在全固态电池研发领域的异军突起,是青岛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缩影。
“十四五”期间,青岛每年支持百余项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项目:承担科技部“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实施“国芯万屏”、“虚拟现实”、星海互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智慧港口等省科技示范工程。
青岛的全球首位度也不断提升,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成功交付,推出全球首款8K全色激光电视产品,全球首次实现铁系梳枝丁戊橡胶材料规模化生产,推出时速450公里全球最快高铁列车,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
多项“从0到1”的突破,得益于高能级创新平台的聚集。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扎根青岛,开出创新之花;北方地区唯一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康复大学建成招生,“中国康湾”建设正式启程;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6家,其中牵头10家、居全省首位。
创新之花关键在于结出产业之果。“十四五”期间,青岛市持续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实现“从1到100”的产业化突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青岛市聚焦中小企业创新需求,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模式,通过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方式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畅通产学研渠道。
2024年,已注册“云上研发中心”企业超过83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持续提升、达到93%以上。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776家,占全省1/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683家,占全省1/4。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百强科技集群榜单上,青岛实现了“五连跳”,由2019年全球第80位跃升至2024年全球第20位、全国第8位,成为近5年国内位次跃升最快的城市。
集群化突破 打造“10+1”创新型产业体系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即墨的辽阔海域,一片“漂浮”在蓝色波涛上的光伏矩阵便开始苏醒——光伏板在海风轻抚下折射出粼粼波光,98基铁塔架起的33公里输电线路如同银色纽带,将清洁电力源源不断地输送至沿岸千家万户。自5月30日并网发电以来,截至9月份,项目累计发电量已突破908.52万度,可满足约1万户家庭整个夏季的用电需求,相当于减少了9400吨二氧化碳排放。
“未来,这片海域将实现‘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双重价值,光伏的桩基在海水中自然成为人工鱼礁,吸引贝类、藻类附着生长,逐渐形成一个多物种共存、食物链互补的微型生态系统。”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执行经理廖臻彦介绍。
在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的加持下,青岛提出加快推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2个先导产业、突破发展5个新兴产业、提质发展3个优势产业、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青岛努力“卡位”产业新赛道,集聚产业新集群,崛起产业新增量。
350台AI机器人同时作业,可快速切换生产不同车型;1分钟下线一台定制整车……奇瑞青岛基地高效智造、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青岛围绕一汽解放、一汽-大众、奇瑞汽车等整车项目形成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仅奇瑞青岛基地所在的即墨区就已集聚各类汽车零部件企业400余家。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绿色能源、智能装备是青岛突破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持续做大产业规模,让新兴产业成为城市新增长极,集群化突破是关键一步。
中国55%的高铁动车、20%的城轨地铁产自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是青岛获批的首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这一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青岛正在努力抢占核心技术制高点,让越来越多的青岛标准成为中国标准乃至世界标准。
建成全球最大三坐标测量机生产基地,工业测控、电子测量、环境监测、海洋观测等处于国内领先位置——作为新晋“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青岛仪器仪表集群具备新兴产业爆发需要的高成长潜质,拥有规模以上企业250多家、科技型企业1000余家,产业营业收入连续两年保持超过17%的高速增长。
着眼未来,抢占新赛道,青岛提出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推进模式。
逐梦深蓝 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10月16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大港6号码头,伴随着汽笛声响,满载轻工产品、纺织品等货物的“山港日照”轮启航,标志着“青岛—济州”集装箱航线正式开通。这是韩国济州历史上首条国际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将采用每周一班的“海上巴士”运营模式,实现青岛至济州直达。
“以往济州的进出口货物主要经釜山或仁川中转,到青岛全程耗时要5至14天,不仅时间长,中转环节也推高了物流成本与货损风险。”山东远洋海运集团半岛速航事业部总经理边韬介绍,新航线开通后,采用周班稳定运营,航程大幅缩短至36小时,尤其适合生鲜、快消品等行业,有效降低了企业综合物流成本。
海洋是青岛的最大特色,也是最大优势。青岛将海洋发展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谋划推进,全力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日前发布的《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显示,青岛在全球60个海洋城市中居第16位。其中,涉海论文发表数量排名,青岛以2202篇的绝对优势高居榜首,占60个城市总量(23333篇)的近十分之一;青岛拥有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人数位居全国第一……青岛正成为高水平海洋科创的主要“策源地”。
2022年8月,崂山实验室挂牌,加快规范化运行,这也是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作为海洋领域的“国家队”,崂山实验室不仅承担着推动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等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还是有效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产出前沿成果的有力载体。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青岛市明确“4+4+2”产业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在明月海藻集团展厅,一根海藻幻化成上百种产品:从手术止血纱布到生物刺激素,从膳食纤维到化妆品原料。“我们突破海藻多糖定向提取技术,产品附加值提升百倍。”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基础原料研发总监申培丽介绍。
2024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7.1亿吨、3087万标箱,稳居全球第4位、第5位。
开放是海洋的天然属性。“十四五”期间,青岛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走在前列。上合示范区“四个中心”带动力、影响力持续提升,上合组织经贸学院实体化运作;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海洋经济政策集成改革落地,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空港综合保税区获批,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4000列。
经济的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民生答卷既有厚度又有温度。近年来,青岛市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稳定在70%以上。2024年,青岛市城镇新增就业37.1万人,扶持创业4.5万人,新设城乡公益性岗位1.6万个。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74所。13.7万名困难群众全部被纳入基本医保。完成1.8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婴幼儿托位6140个。为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11.9亿元。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间)、配售型保障性住房6000套,发放公租房租赁补贴1.3万户。
从关键技术攻坚的“一子落”,到现代产业体系的“满盘活”;从传统优势产业的“老树新花”,到未来新兴赛道的“蓄势待发”,青岛以创新为楫,凭借扎实的产业底蕴、澎湃的科创动能和向海图强的战略定力,不仅在国内城市竞争中构筑起独特优势,更在全球创新链与产业链中积极谋求更重要的位置。一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深刻变革,正在黄海之滨全面展开,驱动着这座城市向更高能级跃迁。
本报记者 刘江波 张忠德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