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灼言 | 山东大集的烟火气与新活力

原标题:灼言 | 山东大集的烟火气与新活力

5毛钱爆汁的油煎包、20元满勺肉的全羊汤,柳琴戏的调子混着讨价还价声萦绕两公里集市,1.9亿网友在线“云赶集”,外地游客拉着行李箱跨省打卡……近日,临沂曹洼大集超高性价比的特色美食、浓郁醇厚的民俗氛围、线上线下联动的鲜活场景火爆出圈,成为现象级地标。

这并非孤立的网红现象,而是山东深耕大集经济多年、厚植发展土壤后的必然爆发。从黄河岸边的民俗集市到运河之畔的商贸市集,从线下的烟火氤氲到线上的数字赋能,山东大集早已突破“买菜赶集”的传统模式,进化为承载民生温度、文化传承与经济活力的齐鲁新名片。

大集经济的底色,是秤杆不欺的民生本味。曹洼大集的爆火,核心吸引力在于不加修饰的实在。农户带着沾泥的苹果现摘现卖,牛羊肉称完必多添一块,老人摊位的现金盒无人看管,摊主还会主动劝“少买够吃就行”。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哲学,正是山东大集的共同基因。近年来,山东各地大集始终坚守民生属性,在物价飞涨的背景下,仍能找到1元商品、10元管饱的美食,成为保障基本消费、释放民生红利的重要载体。为让“赶集”更舒心,部分集市更增设免费停车场,安排保洁员定时巡查保洁,这些细节优化让传统集市摆脱了“脏乱差”的刻板印象,既守住了烟火气,又提升了体验感,让大集成为连接城乡的消费纽带。

大集经济的亮色,是文化赋能的创新表达。山东大集的魅力,不只于物质交易,更在文化传承的活态呈现。在曹洼大集,1400多年历史的柳编技艺不是博物馆里的冷展品,艺人坐在小马扎上指尖翻飞,转眼就编成实用的菜筐;露天戏台前,柳琴戏、三弦书的唱腔响起,老人们搬凳围观,年轻人举机记录,民俗文化在热闹氛围中自然传承。

“文化+集市”的模式,在山东遍地开花。淄博黄河大集将齐氏剪纸、博山琉璃等非遗技艺搬进集市,设置陶艺、荷包编制等互动体验;“运河大集”“海洋大集”联动推出书法打卡、滨海研学等特色活动,让传统文化可感可触可尝。当非遗展演、民俗互动成为大集标配,集市便从单纯的商贸场所,升级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增强了文化认同,为经济发展注入精神内核。

大集经济的活力,是“线上线下”的融合共生。曹洼大集的出圈,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传播助力。堆积如山的平价商品、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极具反差感的实惠物价,成为天然的传播素材,经博主分享和算法推送,迅速从区域性话题升级为全国性热点。

近年来,山东不仅打造“中国大集”第四方数字贸易平台,让外贸供应商通过云端将好货销往全球,更鼓励各地大集拥抱直播电商,摊主化身主播线上带货,实现“线下赶集+线上下单”的双向赋能。同时,省级层面联动发放百万文旅消费券,对景区、酒店、旅行社给予补贴奖励,推动赶大集与游山东深度绑定,让大集经济从单日热闹变为四季常青,形成流量变销量、人气变财气的良性循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曹洼大集的爆火,深刻彰显着山东大集经济的强大韧性与发展潜力。不管是曹洼大集还是各地特色市集,山东大集的成功,堪称一场守正创新的胜利,守住了民生为本、诚信经营的根本,创新了文化赋能、数字驱动的路径。这种模式既激活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农户、返乡青年找到创业增收的渠道;又畅通了城乡双向循环,让城市居民获得低成本的情感慰藉和文化体验;更构建了可持续的消费生态,为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赛道。

烟火里蕴藏着经济密码,大集上涌动着发展活力。山东大集经济的实践带来深刻启示:最接地气的消费场景,往往蕴含着最持久的发展动能。当传统集市守住民生底线、注入文化灵魂、拥抱数字时代,将焕发更旺盛的生机,成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激活内需潜力的重要力量,让烟火气持续升腾为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文/靖晓红 孔德淇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1/13 21:51
· 来源 ·
闪电新闻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