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闪电评论|齐鲁文脉续新篇 盛世修文向未来
中华文明长河奔涌不息,中华文脉如泰山之松,历经风雨仍傲立于民族精神的原野。当数字技术的浪潮叩响时代之门,山东这片沃土正在虚拟与现实交织中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答卷。
山东担当: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修史立典,存史启智,以文化人,这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一个传统。从唐朝的《北堂书钞》到宋朝的《太平御览》,从明朝的《永乐大典》到清朝的《四库全书》,每一次大规模修文,都是对民族根脉的守护。进入新时代,这份使命愈发迫切: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启动,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国家版本馆先后开馆……盛世修文,早已从传统工程升级为时代课题。
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率先扛起修文担当。从构建10万年以来绵延不绝的文化谱系(后李—北辛—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到启动盛世修文新媒体传播行动,山东以“走在前”的姿态,将历史使命转化为具体实践。这场行动以“记录文明、传播智慧、滋养时代”为目标,借助新媒体让齐鲁文化基因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为民族复兴贡献精神力量。
山东底气:文明原乡的基因传承
山东能成为修文先锋,根源在于其深厚的文明基因。海岱相连、山水共生,独特的自然环境发展出强韧的文化传统。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从事古籍整理研究40年,孜孜不倦,不曾懈怠。他认为,古籍“续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在于精神的传承。
绵延不绝的根脉,既是山东修文的底气,更是责任。山东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实施了诸子百家文化整理研究出版项目,推出了古代齐鲁诗词、小说、书画、戏曲名家系列经典选编……山东的修文行动,正是要让这些文明密码重归当代精神世界。
山东实践:数字赋能文脉活态传承
山东的盛世修文绝非简单保存,而是以数字技术为翼,让古老文明与当代生活碰撞出火花。这场“新媒体+”行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在“海岱日新”展陈中,“战国乐舞陶俑”的展示利用文物三维模型数据制作了展示动画,舞俑翘袖折腰、乐俑跽坐于地等数字动画让每一个陶俑都“动”了起来,完整再现了当时的乐舞场景。打开“山东公共文化云”平台,从“云端”到“指尖”,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
更深刻的转化发生在文化与时代的对话里:齐文化务实创新精神对接现代企业管理;鲁锦传统纹样融入服装设计,成为留住乡愁记忆、引领新生活美学的齐鲁精品……
新媒体传播行动通过场景再构建,让齐鲁文脉活了起来,更让文化认同强了起来。这不仅是对五千年文明的致敬,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承诺。那些在数字世界里苏醒的文明碎片,那些在当代生活中延续的古老智慧,就像泰山脚下的古银杏,既守着千年根系,又抽着时代新枝。通过新媒体传播,必将汇聚成更强大的精神力量,托举起中华文明的璀璨明天。(文/林伟)
[来源:闪电新闻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