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6人当选两院院士 住青院士总数达43人

原标题:青岛6人当选两院院士,住青院士总数达43人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另外,27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4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此次增选中,青岛共6人入选,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位。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讲席教授梁作堂,崂山实验室海洋战略资源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唐波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讲席教授阿洛基亚·那桑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陆铭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讲席教授张友明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至此,青岛共有住青院士43人;其中,海洋领域院士25人,彰显了青岛海洋科技名城的实力。

入选者兼顾基础理论与产业实践

此次入选的6位两院院士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研究方向覆盖物理、化工、光电、海洋、生物基因等领域,兼顾基础理论突破与产业实践落地,精准契合国家战略需求。

梁作堂深耕强相互作用理论,提出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整体极化效应已被STAR、ALICE和HADES等大型国际实验系统研究并证实,开辟了高能重离子碰撞自旋物理研究的新方向;基于此预言了介子自旋排列,进一步推动了自旋关联研究的深入发展;建立高能强子反应关联模型,揭示两种“意外自旋效应”共同起源,被同行称为“作堂模型(Zuo-Tang model)”。

唐波以化学与生命过程的动态、实时、原位分析为特色,通过新型荧光探针和连续流分析仪器创制,解决了生命与化学过程中“活性氧物种”看得见、分得清与测得准的难题,揭示了活性氧物种介导的细胞稳态调控疾病发生发展新机制以及在化学和生物合成中的关键作用。以通讯(含共通)或第一作者发表重要学术论文500余篇,论文被Nature、Science等期刊总他引55221次,H指数119。

阿洛基亚·那桑主要从事纳米光电材料及器件、新型光电显示技术和新型TFT薄膜晶体管的应用研究,在相关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首创氢稀释纳米晶硅生长与栅极脉冲调控技术,有效提升晶体管性能;发明原位信号增强像素与纳米线光电器件,实现高分辨率低剂量生物成像;提出深亚阈值低功耗体系,奠定了生物电子学基础。曾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等荣誉。

俞志明针对赤潮这一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的治理难题,在国际上首创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与方法,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并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其科研成果在我国沿海13个省市以及智利、秘鲁、美国、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家应用,为世界沿海国家赤潮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张友明主要从事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Red/ET重组工程技术的原创发明者。该技术已成为国内完全自主可控的、有别于CRISPR-Cas系统的基因编辑底层技术,被全球千余所科研机构及生物医药公司广泛使用。利用此技术研发的广谱性固氮微生物产品已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十余个省市开展大田试验。

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90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02人,院士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海洋领域成为“绝对主流”

作为海洋科研重镇,青岛向来是全国涉海院士的“集聚区”。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从最近十余年的入选名单来看,青岛乃至山东新增的院士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海洋领域,是住青、住省院士的“绝对主流”——

2009年,麦康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吴立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宋微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李华军、包振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王军成、陈松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笪良龙、薛长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次评选中,唐波、陆铭华、俞志明等院士的研究领域均与海洋密切相关。目前,青岛共拥有25位涉海院士,他们约占全国涉海院士总数的30%,是我国多个海洋细分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无论是在前沿创新,还是产业化、工程化应用领域,都有着不俗的科研成果。

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长期从事鱼类种质冷冻保存、基因组解析与分子育种研究。他建立了鱼类种质冷冻保存技术体系,发现了我国首个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破译了我国首个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组并揭示其性别决定机制、创建分子性控技术……让海水鱼体系成为支撑我国海水鱼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再如,47岁就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吴立新,是当时中国海洋领域最年轻的院士。他长期从事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发现了20世纪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推动了大洋钻探船、海洋观测网等多项大科学工程的实施。还有现已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是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他带领团队推动中国海洋药物的产业化开发,系统建立了海洋特征寡糖制备与应用开发技术体系,构建了国内外第一个海洋糖库……

涉海院士集聚背后,折射的是青岛雄厚的海洋科研实力。青岛拥有国内一流海洋科研机构的数量占全国1/3以上,在国家科技奖的涉海项目、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等国家级奖项中处于领先地位。(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来源:观海新闻 编辑:王荣]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1/22 08:49
· 来源 ·
观海新闻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