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人群:无,我从不认为幸福不幸福是比出来的
奴性潜台词:他们总会找到比你更惨的人。来证明你“其实已经很幸福了”。目的是让你知足,知足,就不会提更多的要求,知足,就不会有太多的对他们的指责。甚至,通过找一个比你过的惨的人,让你感觉产生误差,以为他们给你吃的苦还都是甜的。这是那些洗脑者的逻辑。有比你惨的人,你就觉得自己幸福了,某种程度上不是一种好的心态。你嚼着窝头,回头一看还有吃不上饭的,你就觉得窝头啃着挺香,你不去想想怎么能让自己吃上白面?你买不起鞋,回头一看还有人没有脚,你就满足了?你不去努力挣钱给自己买鞋?这几年,劝人要知足的越来越多,鼓励人有追求的却越来越少。
破解: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幸福还是痛苦只有自己知道,不能因为世上断腿的人多,就不允许崴了脚的人哼哼。谢绝比较谁更惨,谢绝“你这样已经算是很幸福”。人幸福不幸福的标准是自己的,不是比较出来的。尤其是不要在我郁闷的时候,再跑过来和我说你当年多惨多惨你现在这个算什么。 对他人的伤痛表示轻视,是一件残忍的事情。再有人这样对你抽他丫的
NO.6.【凡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适用人群:建议那些总是以此要求别人的人试试。
奴性潜规则:用 “凡事”取代就事论事,以偏概全,用一个“多”“少”的界定,直接混淆了黑白。要求你凡事对内归因,就像是这十句话的共同特点那样,是对对方错误的有意迁就和回避。矛盾的起因,该谁的就是谁的,如果要“多”找自己的,“少”找别人的,方式就只能是把别人的错误压在自己头上。这一点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体现的尤其明显,很多父母尤其喜欢把矛盾的责任全部推给孩子,把自己情绪的起因全部推给孩子。一个人畏惧强权,不敢把原因归于真正的责任人,而是归结到自己身上,善良且可悲。
破解:凡事向内归因,对心理产生的压力是巨大的,承担太多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过错。如果形成了对内归因的习惯,外界的伤害会有翻倍加在你身上的后果。不回避自己的责任,但“原因”该谁的就是谁的,我们没有“多”找自己原因的义务。
[编辑:乒乓]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