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岛话剧《烟火人间》获“文华剧目奖”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4日在重庆大剧院闭幕,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原文华大奖)获奖名单同步揭晓。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参评,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共青岛市市南区委、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青岛演艺集团联合出品,青岛市话剧院创排的大型话剧《烟火人间》,从全国428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这项中国专业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这是青岛市话剧院建院以来首次获此殊荣。
作为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活动,本届中国艺术节共有55部作品进入终评,《烟火人间》凭借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与动人的表现力,赢得评委与观众的双重认可。闭幕式上,该剧组与《生命册》《北上》等优秀剧目共同参与《倾诉——我想对你说》节目表演。当舞台上响起那句充满青岛烟火气的“咱们向阳院,烟火气儿浓啊!”时,全场掌声雷动。
获奖密钥:
于生活深处,挖掘现实经典
《烟火人间》的获奖,根植于其对时代生活的深情回望与艺术提纯。该剧以青岛老里院生活为背景,用细腻笔触勾勒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市井风貌,以平凡人物的真情实感,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变迁与人民精神的韧性,让“现实主义”在舞台上焕发恒久生命力。
细节复刻时代,烟火气唤醒集体记忆。该剧的动人之处,首先在于对生活细节的精准捕捉。晾衣绳上的风干海带、烧得通红的煤球、冒着蒸汽的开水房、吱呀作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再加上青岛大姨们鲜活的方言,每一个场景都精准触达观众的记忆,散发着浓郁的生活热气。重庆观众李其蔚动情地说:“这部戏让我看见了父辈生活的样子,也看见了他们所处时代的亲情、爱情、友情。那份在物质匮乏年代里依然丰盈的人情味,像一座桥,连接起两代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解。”
《烟火人间》在点滴故事中传递出“人心向暖”的强大力量。那些邻里间的互助与善意,展现了中国人在平凡日子里彼此照应、在岁月流转中守望温情的生活哲学。总导演黄港谈到创作的初心就是聚焦“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的故事”。“观众在剧场里看到自己父辈的身影,感受到曾经的生活和那个年代的真情与坚韧。这份共鸣让我们更加坚定,艺术的根必须深植于生活的土壤。我们要继续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戏,让戏剧真正走进人民的心里。”
一部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团队。《烟火人间》汇聚了国内多位重量级主创:一级编剧廉海平执笔,一级导演黄港担任总导演,一级舞美设计金卅、周正平联合呈现,青年作曲家任安、明家歆加盟助阵,同时集结了青岛市话剧院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从构思到成型,该剧历经四年打磨,剧本曾多次推翻重写。廉海平感慨该剧从实景调研到舞台呈现,反复琢磨每一个细节。“希望这部戏可以唤起观众的记忆,让人们从往昔的生活中重新感受到温情与力量。”
青岛路径:
厚积薄发,现实主义创作
《烟火人间》的获奖,并非青岛文艺创作的“孤军奋战”,而是这座城市长期深耕舞台艺术、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成果缩影。从2019年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摘得第十六届“文华大奖”,到如今《烟火人间》问鼎,六年内两度斩获中国舞台艺术最高荣誉,彰显出青岛强劲的文艺创作实力。
政策支持护航,搭建精品创作平台。青岛始终将文艺创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烟火人间》自立项起,先后纳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扶持项目名单,获得从资金补贴到专业指导的全方位支持。
立足本土叙事,以小见大引发共鸣。无论是《马向阳下乡记》聚焦乡村振兴,还是《烟火人间》再现老里院生活,青岛的获奖作品始终紧扣“现实主义”主题,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讲述有温度、有筋骨的中国故事。这种创作导向使青岛文艺作品既具鲜明地域特色,又能跨越地理阻隔,触动全国观众内心。
青岛市话剧院近年来坚持“老中青三代人才梯队建设”,三代人同台演出,实现了艺术经验的传承与碰撞。青岛市话剧院院长傅维表示:“今年是青岛市话剧院建院七十周年,《烟火人间》的获奖是献给剧院七十岁生日的一份厚礼。”
10月29日至30日,《烟火人间》在青岛城阳开心麻花大剧院连演两场,完成了一次温暖的“家乡返场”。当主题歌“秋天又来了,柿子又红了”的旋律响起,舞台上老里院的生活场景缓缓重现,熟悉的青岛方言与温热的炊烟味道,让现场观众热泪盈眶。这部映照时代、贴近生活的文艺精品,让“青岛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青岛晚报/观海新闻/掌上青岛记者 贾小飞
[来源:青岛晚报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