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年门急诊量超18万人次 精神疾病更不能讳疾忌医

生病了就要看医生,精神疾病更不能讳疾忌医。对很多人来说,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还停留在影视剧里,那些或者歇斯底里或者呆若木鸡的状态,总会让人觉得无法靠近,甚至有些可怕。在现实生活里,精神疾病患者往往是不受控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自知痛苦却找不到缓解的办法,有的则是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反常”。据最新统计,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年门急诊量18.5万人次,数千张床位几乎是常年满员,有的患者甚至“以院为家”。在帮助患者挣脱精神疾病牢笼的路上,病患、医生、家属面临的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战胜疾病的信心,需要勠力同心的坚持,更需要温情脉脉的陪伴与鼓励。

从“他救”到“自救”  能意识到“生病了”是好事

任何一种疾病的诊断是有其特定标准,精神疾病也是一样。如果把人的最佳精神状态看成一条水平直线,那么在这一直线上下一定范围内的波动都可被视为正常。但对精神疾病患者来说,他们精神状态的波动就像是失控的心电图,随之出现过度兴奋、冲动、伤人等行为。如果这种“非正常”状态持续出现,并且伴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就会被诊断为精神疾病。

根据此前进行的青岛第四次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青岛18岁以上人群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6.17%(包括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此结果略低于第三次流调结果的16.33%,但不具有差异性。物质使用障碍、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和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成年人群最常见的5类精神障碍。

“精神疾病分为很多类,现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抑郁症这种疾病。不过,很多人以为有了情绪低落、消极的情况就是得了抑郁症,但实际上抑郁情绪跟抑郁症并不是一回事。不过,能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情绪方面的问题,这对于抑郁症的确诊和治疗来说,是件好事。”作为精神疾病专家,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七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石少波医生每年都要接诊无数的患者,其中既有被家人带来的“被动就诊者”,也有自己来求助的“主动就诊者”。

石少波医生注意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从门诊接诊的情况看,给他人造成困扰的患者大多都是被动就医,而给自己造成困扰的这部分患者大多都是主动就医。” 在精神科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自知力”,通俗说就是人知道自己有没有病的能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往往自己处于一种很难受的心理状态,自己给自己造成了较大困扰,甚至还会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对于能主动就医的患者,他们能意识到自己生病了,所以一般来说病情较轻,求治欲望也比较强。但一旦到了被家人“逼着”来看医生 ,这部分患者的情况就比较严重了,大多属于重型精神疾病患者,他们对自己的症状及异常表现已经失去了判断能力。

精神疾病病因仍是谜团  想要彻底治愈有难度

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重型精神疾病一直是让医生比较棘手的。患者的不配合、家属的不理解,甚至较低的治愈率都让重型精神疾病的治疗举步难行。石少波医生介绍,目前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各类药物有效率约为60%-70%,大多数的精神疾病尤其是重型精神疾病通过治疗可以消除症状或延缓病情的发展,但想要彻底治愈是很难的,而且还面临着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残率。

据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目前是尚不明确,但精神疾病与其他疾病一样,均是遗传、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虽都有可能是诱发精神疾病的因素之一,却不能成为发病的直接因素。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持续呈上升趋势,很多人开始担心精神疾病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石少波医生对此做出了解答。

“事实上证明,精神疾病中只有一部分遗传性精神疾病才会遗传,这是因为患者个体内的遗传发育系统存在异常。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如果父母一方患病,那么其子女发病机率在15%左右,但是如果双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子女发病机率将会提高至40%左右。”

心病还需心药治 家人陪伴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一剂良药

由于发病的诱因不同,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须得慎之又慎。对医生来说,他们需要通过患者的发病史和症状选择用药。如今,随着临床基因检测受到更多关注,精神科医生也希望借助这项新的诊疗技术来避免药物纠错,对患者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

除去遗传等生理因素,外界环境是诱发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在很多人看来,精神疾病是心病,心病就还需心药医,因此亲人的陪伴、理解和支持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是一剂无形的良药。

石少波医生曾遇到过一位年轻的患者,小伙子第一次来医院就诊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伙子恢复很快,效果也十分明显。可是,在他出院回家后,家人担心患有精神疾病这件事会有他日后的生活有不良影响,就没再督促他继续用药,结果没过多久小伙子就再次发病,把母亲打成了重伤。“这个孩子太可惜了,如果家人多关注一点,就不会是现在这个结果。他第二次被送来后就一直住在医院,到现在都没有回家。”说起这个病例,石少波医生忍不住地惋惜。

从相关资料看,目前我国的精神疾病患者大多都是住院治疗,即便有的患者在治疗后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但最终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在了医院。“接回来可以,万一突然再发病怎么办?”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可控性让很多家属不敢把病人接回家。但石少波认为,在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家人的照顾、陪伴和督促是至关重要的,“以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为例,患者大多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支持,治疗周期甚至长达3-5年。由于有的家庭能力有限,不能给予支持,而病人自己又无法很快融入社会,久而久之,病情的复发可能性便会大大增加。”

医生心声:你有勇气来找我,我就要尽全力帮助你

在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了二十六年,石少波医生经历过对这份职业的陌生甚至抵触,但是当他真正走进并了解患者后,他便只有帮助患者摆脱精神疾病折磨的坚定信念。

在石少波医生看来,“聊”是每位精神科医生的必备技能之一。“都说精神科的医生都是‘万事通’,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一些,其实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我们也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摸索,先不要涉及患者的病症,聊聊他感兴趣的东西,寻找共同话题,患者产生信任感后慢慢代入他的症状,达到有效沟通后,才能用药和治疗。”尽管如此,“聊”并不是与每位精神疾病患者这里都行得通,石少波在接诊中也曾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有的患者非常抵触医护人员,不管怎么劝说都不愿配合,这就需要医生有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给患者时间,尽可能让其冷静下来,“尤其是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我要每天去病房和他沟通,一点点加深对他的了解,患者今天比昨天多说一句话,我就会很欣慰。”

“你既然有勇气来到精神科找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尽全力去帮助你呢?”采访临近尾声,石少波医生的这句话令人难以忘怀。他说:“部分精神疾病患者因讳疾忌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令人惋惜。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希望用我们的专业和守护,让患者获得更多的尊重与关爱,帮助更多的患者重拾信心,早日回归家庭、重返社会。”

信网记者 丛黎

[来源:信网 编辑:亚麦]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1 11/26 14:06
· 来源 ·
信网
· 责编 ·
亚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