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用沉浸式课本剧“穿越”青岛景点 打卡体验感飙升

少年们的呼声穿透百年风雨,“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清亮的童音回荡,这是近期在青岛康有为故居发生的一幕。学生们在历史感十足的纪念馆里,穿上戏服化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借助剧情设计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让广大青年朋友们亲身感受那段风云激昂的历史岁月。

这种文化形式的创新不是对历史的戏说,而是当代年轻人对文化自信的个性化表达,也为传统景区的转型打开了新思路。让历史在更多年轻游客的探索中自然流淌,把古香古色的建筑变身为片场,沉睡的文化符号被重新激活,形成青岛独树一帜的记忆锚点。

青岛作为我国近现代文化名人故居分布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像老舍、梁实秋、闻一多等众多名家的故居资源,每个景区都蕴藏着独特的文化基因、深沉的历史脉动,这为“课本剧游”的扎根发展提供沃土。那么如何进一步活化青岛名人故居效应,把“课本剧”变为“沉浸式旅游”的一项成熟文旅项目,就成为博物馆文旅融合开创新模式的关键。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景区正面临着体验迭代的必修课。传统的景点游览方式多为游客自主参观或跟随导游讲解,现代游客对"参与感"的渴求已超越单纯观光。不同于传统旅游走马观花式的“看景”,现在的年轻人更倾向于“入景”。而用课本剧打开青岛景点,以故事为载体,将大众学生时期所熟悉的课本内容与景点游览相结合。当自然风光遇上文化叙事,把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参与,让游客全身心“入戏”,体验到角色扮演的乐趣,提升景区活力并增强“吸睛效应”。

“沉浸式课本剧游”可以借鉴“剧本杀”的玩法开创“新点子”,像之前青岛啤酒博物馆就打造实景穿越剧游,将密室逃脱、互动打卡等多重体验都融合其中。“课本剧游”则可以在此基础上,分为三层互动设计并构建体验闭环。完善游客与环境的空间互动,推出NPC沉浸式伴游服务,并增强与同伴的社交属性。将景点的文化内涵融入课本剧剧情,能让游客在游玩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增添旅游的趣味性。

以青岛即墨古城开展的金融消保沉浸式剧本游活动为例,它以清光绪年间即墨钱庄突遭挤兑风波为背景,游客在解谜、答题、寻宝等游戏环节中,既能了解即墨古城的历史文化,又能学习到金融消保知识。这种将文化知识与娱乐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使游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更多收获,丰富了旅游体验。

“沉浸式”更新不是追赶潮流的选择,而是景区焕发新生的必然。“课本剧游”将游客、市民化身课本中的主人公,每个历史建筑都成为解谜线索,青岛方言俚语成了通关暗号。这种立体化的交互模式能让景区空间产生持续的情感黏性,找到独具青岛特色的叙事语言,形成"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磁场效应。

信网评论员 王荣

[来源:信网 编辑:李源菁]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7/17 10:47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王荣
· 责编 ·
李源菁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