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黄渤海将结束4个月的休渔期,属于青岛人的快乐又要回来了。渔民们已经摩拳擦掌,做好准备迎接“开海”,当渔民的胶鞋踩过湿滑的舷梯,俯身拽起浸泡3个月的坛子网,掌心的茧痕与礁石的年轮重叠,开海的序幕将从这微小而坚韧的触碰中悄然拉开。
方言里的海味基因:舌尖上的身份密码
开海,对于青岛人来说,不仅仅是渔业生产的重启,更是一场盛大的生活仪式。每逢开海季,码头上的海鲜市场,一声“gala”(蛤蜊)的方言呼喊成为青岛人的隐形身份证。这种深植血脉的语言基因,构筑起海鲜的次元壁,这种命名中的亲昵感,营造出青岛独特的美食语境。
“红岛的蛤蜊,会场的蟹,吃了蛤蜊更想蟹,吃了蟹子没白来。”这句流传于青岛人当中的顺口溜,不仅朗朗上口,更体现了青岛人对本地海鲜的自豪与钟爱,以及对原汁原味烹饪方式的执着追求。例如,会场梭子蟹必须清蒸、海蛎子定要炭烤,才能真正品尝到立秋后的青岛“第一鲜”。
当然,现如今为了那一口鲜,吃货们纷纷“各显神通” ,如何烹饪海上风味,每个“老饕”都有自己的独家秘笈。而舌尖上的乡愁地图,也在此时通过青岛的海鲜风味具象化了,沙子口蛎虾晒成的金钩海米,黄山海蜇皮独有的脆嫩质感,都成了游子行李箱里的固态乡愁。这种饮食文化中蕴含的身份认同感、地域归属感和仪式感,也是青岛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
开海季的扫货攻略:“虾兵蟹将”管够
随着开海季节的到来,青岛市民也将迎来实现"海鲜自由"的最佳时机。想要购买最新鲜的海产品,不妨直接前往各大渔港码头"扫货",体验从渔船到餐桌的极短供应链。像沙子口、南姜、会场、积米崖等码头,每天清晨都有大量渔船靠岸卸货,海鲜种类丰富多样,涵盖鱼类、贝类、虾蟹类等数十个品种,成为市民游客购买海鲜的热门去处。
而位于即墨鳌山卫街道冯家河村的冯家河码头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以高品质海鲜著称。主打产品包括肉质饱满的螃蟹、鲜嫩的虾虎以及被称为"海中珍品"的鼓眼鱼,深受本地居民青睐。
对于不想远行的市民,市内各大农贸市场也是不错的选择。十五大街农贸市场以品类齐全著称,每天凌晨三点就开始海鲜交易;埠西海鲜批发市场则是餐饮业者的采购重地,价格优势明显;而浮山所市集则以其悠久历史和特色海产品闻名,是体验老青岛海鲜文化的绝佳场所。
渔民安全的守护者:筑牢开海安全防线
开海在即,为保证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青岛加强开海前渔业安全培训,将开展渔船安全“拉网式”排查。落实“不安全不出海”要求,联合海事、海警多部门启动“护渔·护航”专项行动,严查逃避监管行为,对涉渔“三无”船舶等违法行为“零容忍”,筑牢开海安全防线。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向广大渔民发出安全倡议,务必牢记“五不出海”原则:安全设施配备不齐不出海、安全隐患未整改到位不出海、职务船员配备不足不出海、恶劣天气预警未解除不出海、生产编组未落实不出海。在期盼丰收的航程中,拧紧安全弦,共同守护广大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青岛因海而兴,开海季不仅象征着渔业资源的再生,也承载着这座城市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坚守与对未来的期待。从渔民的辛勤劳作到市民的舌尖狂欢,从政府的统筹安排到海洋文化的传承创新,开海季已成为青岛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成为这座城市与海洋共生共荣的真实写照。
信网评论员 王荣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