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青岛环湾路一处人行天桥,数百手机争相捕捉天边晚霞,三脚架在人群缝隙里寸土必争。近日,青岛海上日落晚霞频繁刷屏,曾鲜有人关注的沧安路天桥,如今因“绝美晚霞观景点”标签爆火。金茂湾、云上观海等昔日冷清地标也如法炮制,仿佛一夜之间被人群塞满。有网友愕然:此地也能成“网红”?
网络标签如同号令,让这些地方瞬间涌入远超承载能力的人潮,使城市空间与生活秩序陷入混乱:道路被乱停车辆堵塞,公共空间秩序混乱,宁静社区变嘈杂市场,附近居民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更为无奈的是,商业化气息也往往随之而来。这些本非景区的延伸,有时像一层挥之不去的薄雾,模糊了风景的本真面貌。
从沧安路天桥到金茂湾、云上观海,再到早已人满为患的小麦岛、琴屿路,这样的场景在青岛已屡见不鲜。青岛多少居民日常遛弯的后花园,如今常被人戏称“容有一亿人”。这令人不禁困惑:同一片海天之间,为何万千目光只聚焦于被流量“钦定”的几处坐标?
究其根源,这些现象背后是同一套逻辑:流量即正义。正因如此,昨天还默默无闻的风景,一夜之间就能成为必须“朝圣”的景点。现如今,社交媒体制造的景观比真实更具吸引力。许多人将“发现”之权拱手让渡于算法推送,习惯了“拿来主义”,只知被动接受信息投喂,最终逐步丧失了主动寻找美的意识。当所有目光都被导向同一处“机位”,打卡便沦为机械复制,旅行的灵魂也随之悄然消逝。
青岛的美,岂能被几座天桥或平台所圈定?真正的城市之美,向来如星辰般散落于寻常巷陌之间。八大关清晨薄雾缭绕的静谧小径,老城区光影斑驳的红瓦屋顶,鲁迅公园礁石旁无人惊扰的浪花低语,太平角沿线不经意间望见的海天相接……这些风景无需门票,也无需人潮簇拥,只待有心人放慢脚步,用心感受。未被标签化的风景,才是城市最真实丰满的生命肌理。青岛的宝藏美景从不匮乏,匮乏的或许是人们挣脱流量引力、自主探索的那份心。
当打卡式旅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城市丰富的景观层次便在被压缩。社交媒体本应成为发现美的窗口,结果却无形中设定了审美的标准模板,仿佛晚霞只有配上天桥才算完美,咖啡杯不印着“青岛”便失了味道。人们过度依赖他人预设的“标准答案”,渐渐淡忘了旅行最珍贵的本质:应该是在漫步中与城市不期而遇的悸动,是凭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解读并最终与一方水土建立独特联结的过程。
青岛之美,深藏于那些未被喧嚣惊扰的角落,等待更多人去发现、去深读。它可能在清晨菜市的烟火气中,在午后一条梧桐成荫的斜坡上,甚至只是从咖啡馆望出去的一个瞬间。当人们学会放慢脚步,抬起头,让目光从手机屏幕移向真实的街巷与天际,城市便会慷慨地敞开无数扇隐秘的窗口。
若我们依然如提线木偶般追逐热点,青岛处处美景便可能沦为千篇一律的布景板,那将是多么的可惜。发现美的能力,永远植根于一颗不盲从、愿探寻的心。唯有挣脱标准化的流量滤镜,我们才能重新拥抱城市永不重复的日常诗意,让每一次注视都成为独一无二的风景。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