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午12时,为期四个月的伏季休渔期结束,本地海鲜纷纷登场,青岛各大农贸市场海鲜摊位迎来熙攘人流。但吸引人们的不仅是生猛海鲜,还有菜市场本身正在变化的面貌与业态。
近年来,以“烟火气+社交感”为特色的农贸市场焕新改造,正持续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前来打卡。在社交平台上,“逛菜市场”成为一种备受追捧的旅行体验,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一张新名片。面对这一趋势,青岛多家农贸市场主动推进改造与服务升级,可谓顺势而为。我们在肯定这种创新的同时,也需警惕需求暴涨背后可能伴生的新问题,尤其要防范过度商业化对市场本质的冲击。市井烟火的“网红化”转型,必须在开拓创新与守住本色之间审慎平衡。
创新模式已显现出显著成效。以团岛农贸市场为例,改造后三大餐饮区总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仅今年8月上半月,就餐人数就突破5万人次。市场工作人员何晓楠表示,如今年轻消费者已成为主力客群。他们钟情的不仅是采购,更是“自主选购+即时烹饪”的沉浸式消费体验。这种现买现做、即食享用的场景,正逐渐成为现代菜市场的新主流。
更多市场正在跟进这一趋势。渔鲜达海鲜市场、小港海鲜市场、鲍岛农贸市场等相继推出“即食零售”模式——消费者在摊位选购后,可直接在相邻加工点烹制用餐。这不仅提升了购物体验,也将传统菜市场转变为融购物、饮食、文化和社交于一体的复合空间,大大增强了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这一转型实现了多方共赢。对消费者而言,“即买即烹”既满足了对食材新鲜度的要求,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用餐选择。对商户而言,人流量增加显著带动了营收增长。团岛市场一位海鲜摊主介绍,改造后销售额比传统模式时期增长超过30%。对市场整体而言,客流爆发增强了摊位黏性,也提升了新商户的入驻意愿。对青岛这座城市而言,这些充满市井气息的菜市场成为展示地域饮食文化的窗口,进一步丰富了城市旅游生态。
当流量如潮水般涌来,硬币的另一面开始显现,“网红化”热潮背后也潜藏隐忧。部分市场的海鲜价格随人气上涨,引起一些本地居民“快吃不起”的抱怨。商家一窝蜂开设加工摊位,可能导致同质化竞争。更应该关注的是,在追逐“网红效应”的过程中,部分经营者放松了对品质的管控,导致一些消费者反映“价格涨了,品质反而降了”。这些问题若得不到重视,可能影响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已积极介入这一转型进程。青岛市市场监管局持续开展放心消费市场创建,指导市场开办单位和经营者践行“五个放心”承诺,为“老菜场”向“文旅场”的蜕变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一些跨界融合的尝试也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咖啡店入驻菜市场等创新模式,受到年轻群体的热烈欢迎,“洋气”“混搭”成为吸引打卡的新亮点。市井与潮流,本就不必二选一——它们可以像海鲜遇上咖啡,看似跨界,实则对味。但需要警惕的是,创新不能偏离本质。此前上海“乌中市集”与奢侈品牌合作的快闪活动,就因过度追捧而导致正常购物秩序受到影响,这一教训值得引以为戒。必须清醒认识到,菜市场的根本宗旨是服务民生,首先保障市民日常采购需求,其次才是拓展旅游体验功能。一旦本末倒置,市场就可能失去最宝贵的市井气息。
面对这些新挑战,市场管理者需要统筹兼顾、精准施策。一方面应继续鼓励创新,保持特色,让传统市场焕发新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监管,规范秩序,防止价格虚高和品质下降。最关键的是,在追求“网红效应”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菜市场服务本地居民的初心,要切实维护好市井生活的本真特色。下一步,管理者不妨把“烟火指数”写进考核表:摊位里本地客占比多少?平价海鲜有没有专属柜台?缺斤短两的投诉几天能闭环?当这些细节被量化,网红才不会沦为昙花。
让烟火气与流量经济握手言和,让守正与拓新并重,是青岛菜市场焕新的真正课题。它不应是橱窗中精致的布景,而应是青岛人手中沉甸甸的那兜蛤蜊、沾着晨露的那捆小葱。改造可以霓虹闪烁、吸引打卡,但秤杆必须准、价格必须实;游客可以拍照传播,但市场最响亮的声音,永远是问价还价的生活对话。毕竟,真正的好市场是,既让远方来客由衷感叹“生活竟能如此鲜活”,更让老街坊们推着菜篮点头“还是原来的味道”。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