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8岁的张展硕在深圳大运中心游泳馆连夺五枚全运金牌,三天内三破纪录的水花飞溅声,奏响了中国泳坛新生代的强音同时,更让第十五届全运会上的“青岛旋风”响彻珠江两岸。26金14银19铜的成绩单,70名青岛健儿登上领奖台的荣耀时刻,绝非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多年来深耕体育沃土的必然结果。从泳池到乒台,从射箭场到帆赛场,青岛体育的辉煌,写满了拼搏与传承的故事。
全运会赛场的“青岛答卷”,最动人之处在于新老交替的完美衔接。18岁的张展硕用2.08米的臂展划破碧波,从400米自由泳到1500米自由泳,五枚金牌涵盖短中长距离,成为全运会泳池最耀眼的新星。赛后那句“成绩未达预期,回去还要好好总结”的谦逊态度,恰是青岛体育后备力量的精神注脚。而31岁的陈梦则用另一种方式诠释坚守——在未加系统训练近一年的情况下,她率山东女乒时隔12年重夺女团金牌,泪洒赛场时那句“想赢,不怕输”,让人们看到老将的担当与体育精神的传承。
除了人才梯队的良性发展,这份辉煌更体现在项目布局的“多点开花”,打破了对传统优势项目的单一依赖。柔道赛场上,孙晓倩在最后0.1秒逆转夺冠,腰带上“坚毅”和“涅槃”的字样,既是她个人信念的写照,也是青岛体育突破困境的缩影;射箭场中,19岁的刘妍秀、于淇以一箭绝杀的魄力,为山东时隔8年重夺女子反曲弓团体冠军,她们以张娟娟为榜样的心声,勾勒出奥运精神在青岛体育界的传承脉络;武术套路团体首次摘金、公路自行车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些以往的“潜优势项目”如今纷纷站上领奖台,印证着青岛体育均衡发展的扎实根基,也让城市体育实力更具厚度与广度。
全运赛场上的集中爆发,源于赛场之外的长久耕耘与系统布局。以游泳项目的“井喷”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建队,到引进知名教练奠定基础,再到柳子谦等名将退役后转型基层教练的“传帮带”,数十年的积累让泳池成为人才摇篮。最近10年间,青岛持续举办高水平游泳比赛,柔道项目更是通过连续举办国际公开赛、世界大奖赛,让这项运动走进街头巷尾,既营造了氛围,更夯实了选材基础。
体育不是孤立的赛场拼搏,而是城市发展的 “助推器”,青岛正以体育为桥,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水平赛事的持续落地,不仅直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更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今年在青岛举办的亚洲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吸引12个国家的200名运动员参赛,全网总互动量约2亿次,带动直接经济效益约3000万;2025青岛马拉松参赛规模达2.5万人,报名人数高达17.8万人创历史新高,这些数据正是体育赋能城市发展的生动注脚。
为了让体育发展的根基更加牢固,青岛在硬件设施与政策支持上双向发力。在场地建设方面,青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打造,支持利用闲置设施改建场馆,同时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海资源建设户外运动场地,挖掘城市闲置空间打造多功能体育场地,推动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让市民共享体育发展成果。在产业与人才扶持上,青岛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体育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等相关优惠,支持开发 VR 观赛、AI健身私教等数字场景应用;全年举办中超、中甲、CBA等职业赛事80场以上,着力打造高水平职业俱乐部,2024年这些赛事现场观赛人数超80万人次,带动消费超2亿元,政策红利正持续转化为体育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十五届全运会已闭幕,但青岛体育的浪潮从未停歇。从“游泳之乡”“田径之乡”到“帆船之都”,从全运赛场到奥运舞台,这座山海之城正以更宽广的胸怀、更坚实的步伐,在体育强市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正如张展硕所说,走下领奖台就要从零开始,这份谦逊与进取,正是青岛体育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相信在山海之间,青岛体育的下一个辉煌,正在悄然孕育、静待绽放。
信网评论员 陆云琦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