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关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中,提出“分类有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农村现代生活条件短板、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以推进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目前,全国多个省份都正在探索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山东创造性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理念方法,为乡村振兴找到了一条可复制的现实路径,全省已梯次建设片区2070个,覆盖行政村1.8万余个,取得明显成效。
持续环境整治绘制美丽乡村画卷
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来,青岛从群众最关心的生活急需入手,深层次解决困扰农村的人居环境问题。
如今,青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5%,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1.54%,210个村容村貌“基础薄弱村”实现“颜值”逆袭。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通过开展多轮次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污染防治排查整治,试点区域内化肥使用量下降3.1%以上。全市废旧地膜回收率稳定在90%以上,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占可回收量9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在莱西市夏格庄镇刘家疃村,房前屋后遍布的墨绿色方块小苗圃引入注目,这正是村庄着力打造的“共享苗圃园”,将邻里房前屋后堆砌的杂物变成美丽画作,由村集体共同管理。如今,村庄绿化覆盖率突破50%,村庄公共空间美化绿化达1万平方米。文化广场的建设即墨区龙山街道西南泊村居民有了活动的好去处,跳广场舞的阿姨、聊家常的老人,对此称赞不绝。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也丰富了业余娱乐活动。
完善交通条件打通农村生活短板
2022年,青岛市制定文件统筹推进农村路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八大行动。3年来,崂山区累计完成农村道路提质增效改造约93条61.15公里,农村公路优良率达到88.78%。过程中,先后打造“龙口柳岸”“麦窑慢游”等多条和美乡村主题道路,青山进村路、晓望南进村路等农村道路结合周边景区配套需求开展了景观、功能同步提升,成为吸引游客观光打卡的“网红路”。
西海岸新区今年启动的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涉及辖区内29条农村公路,覆盖大场镇、六汪镇、红石崖街道、灵山卫街道等14个镇街的54个村庄。总里程27.3公里,重点解决现有农村公路通行能力不足、路面破损严重等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青岛重点关注农村路道路修缮、快递最后一公里等交通领域问题,为乡村经济发展畅通无阻打好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与乡村融合实现农民增收
伴随乡村振兴进程不断推进,一批批文旅品牌随之出圈,农村增收手段也随之丰富。“以前当渔民人均收入2.5万元,现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人均收入达到5.5-5.6万元。”提起村里头人均收入翻倍式的增长,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村的村委会主任李绍亮倍感自豪。在决定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后,2014年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回租25套闲置农房,签订合同时,村民就拿到了每个院3万元的租金。通过多年努力,东麦窑村逐步完成从一个典型的渔业村向复合型滨海度假区的转型。位于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的杨家山里,则从交通不便的偏远乡村完成到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度假胜地的蜕变,每年的旅游收入超过千万元人民币,近期入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典型案例2025》。文旅经济的发展有效丰富了乡村经济的业态。
乡村文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通过文化赋能打造的特色乡村品牌产品,则让更多农户享受到了品牌溢价的红利。在数字化浪潮的影响下,青岛带动发展农村电商2.8万家,拉动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135.1亿元。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胶州大白菜单价达30-60元不等,价格相当于普通大白菜的10倍多。
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影响下,青岛特色县域经济多点开花,崂山茶、王哥庄大馒头、胶州大白菜、平度大泽山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脱颖而出,为农村增产增收注入鲜活动力。
目前,青岛正以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2017年以来,每年支持建设100个市级和美乡村,今年全市已建成市级和美乡村800个,省级和美乡村286个。从环节整治到经济发展,一个个鲜活场景,正是青岛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表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收官战中,农村居民幸福也将进一步提升。
信网评论员 孙宝震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