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孩子才一岁,发烧加拉肚子都好几天了,药也吃了、针也打了,可怎么一直不见好?看着太可怜了,您快帮看看吧!”前不久,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急诊迎来一位焦急的家长,怀中的宝宝已反复高热伴腹泻 8 天,家长自行在家喂药3天,又在当地医院“挂吊瓶”治疗5天,病情却毫无起色。
入院后,医生立即为患儿完善相关检查,血培养结果提示沙门氏菌,诊断为败血症。更棘手的是,药敏试验显示该菌株为多重耐药,所以该患儿当地治疗效果不佳,病情严重结合患儿持续高热、腹泻的临床表现,感染消化科救治团队迅速调整治疗方案,选用敏感抗生素规范治疗。经过精心照料,患儿病情逐渐好转,后续完善的大便培养也再次检出沙门氏菌,明确了感染源头。这并非个例,近期医院已接诊多例沙门氏菌感染患儿,其中不乏发展为败血症的重症病例,需引起广大家长高度警惕。
什么是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兼性厌氧菌,隶属于肠杆菌科,主要分为伤寒沙门菌(含伤寒沙门菌、副伤寒甲乙丙)和非伤寒沙门菌两大类。其中,非伤寒沙门菌可通过消化道途径侵入人体,引发败血症、脑膜炎、骨髓炎等严重侵袭性感染。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而发热往往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部分患儿仅表现为单纯发热,而没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这也大大增加了早期诊治的难度。
儿童为何成为易感人群
沙门氏菌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水中能生活数月,粪便中可生存 4 个月,灰尘中也能存活 10 个月,即便在低温环境下不繁殖,也能保持活力。
其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感染来源包括:食用或接触被污染的食物,如鸡蛋、生冷不洁食物、未充分加热的肉类等;此外,还有环境接触传播,如接触腹泻患儿等。
从发病特点来看,沙门氏菌感染全年散发,好发年龄集中在 6 个月~2 岁的婴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之所以易感,主要是因为免疫力发育尚未完全,且处于低胃酸状态,对病菌的抵抗力较弱;此外,存在免疫缺陷、患有基础疾病等,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家长如何做好预防?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感染消化科提醒广大家长,儿童健康无小事,需做好日常防护,抵御沙门氏菌感染。
注意饮食卫生
食材彻底清洗,肉类、蛋类务必煮熟煮透,不食用生冷食物,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和加工。
加强环境清洁
定期对儿童玩具、餐具、家居环境进行消毒,尤其是购物车、儿童餐椅等公共接触场景,使用前需消毒。
养成良好习惯
饭前便后、接触食物前务必洗手,家长处理完生肉、生蛋后要及时清洁双手,避免交叉感染。
警惕异常症状
若孩子出现持续发热、腹泻、呕吐等症状,尤其是病程超过 3 天还不见好转时,应及时就医。
文/通讯员 毕乙贺 记者 丛黎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