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8月6日讯 8月6日下午,青岛市社会主义学院(青岛中华文化学院)“国学进狱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第二十四讲在青岛监狱开讲。本次讲座围绕《弟子规》第一章“入则孝”展开,由青岛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讲师团谦祥老师主讲。服刑人员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学习。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讲座开始,谦祥老师以《弟子规》总叙“首孝悌”引入,强调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美德。他详细解读了“入则孝”章节的经典文句,如“父母呼,应勿缓”,指出这些训诫不仅体现了对父母的敬爱与顺从,更揭示出个人自律与社会和谐的深层联系。谦祥老师结合现代生活实例,生动阐释了“冬则温,夏则凊”等日常实践,说明孝道并非抽象教条,而是通过细微行动传递温暖与关怀。他特别引用“德有伤,贻亲羞”的诗句,提醒服刑人员:个人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家庭荣誉,一次错误可能带来连锁伤害,但每一次改正都可以重获尊严。
谦祥老师巧妙结合服刑人员实际处境,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讲解。例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教导人们以温和方式劝导父母,这同样适用于服刑人员在狱中处理人际关系时,学会包容与沟通。他表示:“孝道始于家庭,却延展至社会。服刑人员若能以‘父母责,须顺承’的态度面对过去错误,就能在反思中培养谦卑与韧性。”最后,他鼓励大家将孝道精神具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如在书信中对家人表达歉意,或在学习工作中体现责任感。
孝道教育是人格重建的基石,它能唤醒内在良知,帮助服刑人员在回归社会后成为有担当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作为《弟子规》专题的第一讲,本次讲座不仅延续了典籍润心的理念,还为后续课程奠定了情感基础。青岛中华文化学院“国学进狱园”活动将继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通过经典典籍的智慧,帮助服刑人员反思自身行为,培养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为回归社会奠定坚实道德基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照亮每一位学员的新生之路。(信网记者)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