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14 12/24 16:17
· 来源 ·
· 作者 ·
宫岩
· 责编 ·
苏青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平度于沧澜是中州第一干员 刘墉一句话救全村

一棵140岁的九曲古槐还在诉说着老于家的百年沧桑,它见证了进士于沧澜的政界之路,也同样指引着老于家其他子孙勤奋上进。平度市原文化馆副馆长、民间文学学会会长陈传瑜说,在平度屈指可数的世家中,老于家绝对是首屈一指的文化世家,因为这里曾经出过八个举人一个进士。于沧澜干得好 ,其他人也不赖 ,有人研究医道成为乾隆的御医,有人守土捐躯成为忠臣……老于家曾经还差点跟“宰相刘罗锅”刘墉家联姻,只可惜因某些原因虽没能成为亲家却成了挚交,之后古庄北村遇到杀头的麻烦事,多亏刘墉在朝廷周旋,才免了灾难。

老于家的子孙不乏精英

古庄北村一粮仓大院,有两座与四周格格不入的房子,斑驳的墙壁、弧形的房顶,还有几处写有残缺不全的字,这里便是老于家的旧宅了,到处都透露出老于家曾经的辉煌。就是在这里,于沧澜苦读圣贤书,也是这里,曾让无数读书人向往不已。

上文已经说过,于沧澜的父亲于镒尊儒重教,每年都为参加考试的学子在路边备好凉茶,而在古庄北村他还做了件大事,他靠着自己的能力四处筹集资金,聘请优秀教师,招揽于家的子弟和亲朋好友,在老于家办起了“敦睦文社”,热心培养人才。只要想读书都可以进入这里 ,想谈论诗词也可以在这找到知音。不久,大家就都知道了古庄北村的这个文化之地,一时之间,乡间俊秀群起。现在提起来,当地人还会说:“古庄秀才多似树,镒老之功不可没。”古庄秀才真的多似树吗?有棵140岁的老槐树可以证明,这棵槐树至今坚守在老于家,凡到古庄北村的人都会去看看它。这棵树叫九曲古槐,它造型奇特长得弯弯曲曲,村里人讲,每一个弯都代表着老于家的一个文人,老于家曾经出过八个举人一个进士,而且个个都功成名就。

“老于家绝对是平度的文化世家。”陈传瑜介绍,在平度有几个比较知名的世家,比如驰骋商界的张舍老白家,曾经是胶东地区首富;比如文状元蔡齐,创造了政界的传奇。而古庄北村的老于家,世代从文,是首屈一指的文化世家。为了进一步说明,陈传瑜还搜寻平度历史,找出了老于家的几个代表人物,接下来我们会逐个介绍。

有人成了乾隆皇帝的御医

老于家的人虽然都读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当官,就像1745年出生的于溥泽,自小聪明伶俐、勤奋刻苦,19岁就中了秀才,21岁又中了举人。但之后却再也爬不动了,多次想进礼部都没中,后来就到滨州做了训导(正八品文官,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干了六年后他实在不喜欢这项工作 ,便辞职回了家专心研究医药。殊不知这一研究就再也停不下来了,他苦读张仲景等多位医药专家的著作 ,用毕生心血写成《要略厘辞》。此外他还特别注重对基础医学的研究,写成了《痘赋》、《药文》,虽短小精悍却颇为实用。上面详细介绍了痘的产生原因、治疗和预防措施,还将每一种药材的特点都进行了详细说明,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

因为他过人的医药技术,于溥泽后来被乾隆聘为御医,一次跟乾隆谈到家乡古庄北村的风景时,于溥泽说:“臣乡古庄非但位置好,风景也不错,南有南泉湾,北有五岔山,东有分水岭,西有永康河”。乾隆听后龙颜大悦,想来看看,后因各种原因没有实现。

现在在平度还能听到一些老者称赞他高超医技的传说。有一年,于溥泽研究《内经》,根据里面的说法推断第二年可能会出现瘟疫,提醒大家要做好防病准备,果然到了第二年瘟疫猖獗,幸亏有了他的提醒才避免大流行。还有人说,于溥泽出诊有个习惯,凡是乘轿或骑着驴来请他去看病的 ,他就先去骑驴的那家看病,如果是骑驴来请的和步行来请的 ,他就先去步行的那家,对那些家境贫困的病人,医药费他能减免就减免,甚至还会免费赠药给他们。这些传说虽然难免有溢美之词,但有些确实是有历史考证的。

于沧澜的弟弟人称乡野才俊

和于沧澜情况有点相似,这位于家后人于醇儒是1845年考中进士,之后就被分到了江苏,任桃源(属淮安府,时为运河沿岸要地,今称泗阳)知县,后成为扬州府高邮州知州。同样,他勤勤恳恳,一心为朝廷做事。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扬州成为太平军和清军的决战之地,身为知州的于醇儒倍感压力。为防止太平军进入高邮,他一介书生招募兵丁,日夜操练,带着高邮百姓歼灭200多名太平军,受到清政府表扬。之后于醇儒又参与到与太平军的大决战中,不幸战死常州。

因为他忠贞的精神,清政府将其入祀到了北京昭忠祠,于醇儒也成为唯一入祀清朝最高级的烈士祠的平度人。对于于醇儒史料并没有过多介绍,只知道他跟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是同科进士。何绍基官场失意时,曾经在于醇儒家住了大半年,留下了很多书法作品。

在陈传瑜提供的几位于家后人中,记者还注意到一个名字,于志潜,原名于沧洲,是于沧澜的胞弟,两人从小一起读书一起考试。只是这位弟弟颇有些性格,他不喜欢八股文所以不喜欢老祖宗的那些东西,再加上年轻时多次考试总是不中,他便心灰意冷辍学在家研究书画,也因此养得性情孤傲 、不喜逢迎,这种性格怎么能在官场混呢,跟于沧澜混了几年后便回了家乡。他的偶像是陶渊明老先生,敬慕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品质,便自己改了名字叫志潜,号柳门。于志潜的爱好极为广泛,除了绘画外 ,还精于篆刻,喜欢研究甲骨文和隶书,精通园林艺术,而他也成为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之一。他研究甲骨文是在1899年,而甲骨文研究的黄金时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对于他,当地人这样形容,是位潜心治学的乡野才俊。

除了文中介绍的这几位,老于家的其他后代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有虽然“异途”出身却官至遵义府知府的于方柱,有以文采留下盛名的于莲,还有成为知名书法家的于翔鸿。老于家为什么出精英?除了祖上的教导,陈传瑜提醒,有老百姓说是因为这里的风水好。古庄北村在三合山以北,这是由三座小山组合而成的山体,远远望去犹如一个巨的大“山”字,更像一尊搁笔的架台,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笔架山”。或许是受到了笔架山的灵气,老于家出了这么多的文人。

刘墉一句话救了古庄北村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古庄北村老于家也有所了解了,他们坚持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在每个领域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当之无愧称得上“文化世家”这个称号。采访中,记者还几次听说,老于家跟宰相刘罗锅刘墉家曾经是亲戚,经常有车马往来。究竟是什么样的亲戚关系,很多人说不清楚。还是陈传瑜通过两则小故事找到了答案,他们之间确实关系不错,源于一段未能实现的姻缘。

刘墉是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女儿曾经与老于家的祖上订了婚(遗憾的是不知道具体是哪位于家人)。眼看着要到完婚的日子了,女婿却得了病,老于家只能将婚事一拖再拖,想等身体彻底好了再说。可能这位于家人跟刘墉女儿确实有缘无分,这一病就起不来了。有人建议,何不娶了媳妇用红事给冲冲喜,但老于家的长辈坚决不同意,这样太对不起亲家,万一进门后儿子有个三长两短就不好了。眼见着女儿年龄越来越大,在变成大龄剩女前刘墉得赶紧把女儿嫁出去才行,派人到老于家了解情况才知,女婿已经病入膏肓,为了女儿他们已经取消了婚事。在古代一旦双方定下婚事,出了再大的事也得照办,否则就会被人笑话。老于家冒着这种风险拒绝了婚事,让刘墉颇为感动,所以之后即便女儿没有嫁给老于家,两家也变成了挚交,书信来往不断。当刘墉回诸城省亲时,还专程到古庄北村看望于家,于家设宴招待,刘墉说:“为使咱两家关系长存,吃碗面条最好。”

于家是个大户,且有功名,招待客人用象牙筷子,刘墉微笑着说:“我们于、刘两家关系甚笃,用这种筷子意义非同一般。”之后,老于家跟刘墉家的关系就被传开了,乾隆年间古庄北村曾发生了件事,处理不好全村都要赔上性命,幸亏刘墉在朝廷周旋才得以解决。

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登州知府用银车押送银两到北京,路过古庄北村的西北角时银子被一帮地痞半路劫走,这事可闹大了,要知道那是供给朝廷的银子,不仅登州知府要担责任,古庄北村所在的莱州府也逃不过。接到通知后,莱州府一边差人四处去找银子,另一边则差人赶紧去向老于家的于方柱求救,于方柱跟刘墉一直关系不错,一听这是老家的事,赶紧答应下来。

当乾隆问起这事时,已经得到消息的刘墉说:“按照大清律法出了这样的事确实应该将这些地痞正法并株连九族,当地官吏也要革职查办,但臣了解到,之所以出现这事是因为官兵进了当地的墓地,践踏了祖坟,还毁坏了树木,所以才引起冲突,以至银车被劫,还请皇上三思定夺。”刘墉正是利用了乾隆重视孝道的特点,才这样说。最后乾隆决定,赦免古庄北村人的死罪,还命莱州府拨款,在驿道旁修筑一道砖墙,抵挡官兵再次进入墓地。正因为有了刘墉的帮助,不仅免了一场灾难,还筑起一道数百米的砖墙,虽然砖墙现已不在,但古庄北村对刘墉的感激之情一直放在心里。

[编辑:苏青]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4-2024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