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昔日黄沙漫天 今朝山楂红遍
霜降过后,寒意渐浓,莱西市沽河街道西张家寨子村的山楂园褪去翠绿,换上一身火红盛装。挂满枝头的“大金星”山楂,像一颗颗红宝石镶嵌在大沽河南岸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里是胶东半岛闻名遐迩的山楂之乡,拥有2000多亩山楂林,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超过千棵,亩产量高达5000斤,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作为青岛糖球会特供产品,一颗颗小小的红色果实,见证了张家寨子村从昔日黄沙漫天到今日果香满园的变迁。
“大金星”香飘四方
霜降已过,山楂褪去青涩,迎来了最甜美的时刻。它又名山里红、红果,果肉厚实,酸甜可口。记者走进西张家寨子村,放眼望去,红彤彤的山楂果像一颗颗红宝石挂满枝头,将山居装点得喜庆动人。望着满园沉甸甸的硕果,西张家寨子村党支部书记张代节的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刚摘的山楂,快尝尝,这口感,别处的比不了!”张代节随手从枝头摘下一颗山楂递给记者。果子表皮光滑透亮,一口咬下去,酸甜的汁水瞬间溢满口腔,果肉细腻无渣,回味悠长。张代节介绍,这个山楂品种名为“大金星”,因果点明显如天上的星星而得名,果实大而饱满,色泽鲜艳,果肉厚实,酸甜适中。正是这种独特的风味,让西张家寨子的“大金星”山楂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更重要的是,它耐储存、易运输,无论是鲜食还是加工,都是上佳之选。
每年10月是山楂收获的旺季,也是西张家寨子村最热闹的时候。果农们天刚蒙蒙亮就背着竹筐、拿着剪刀走进山楂园,穿梭在红彤彤的果林间,熟练地采摘、分拣。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照在果农们布满汗珠却笑意盈盈的脸上,也照在装满山楂的竹筐里,映出一片喜庆的红色。
“今年收成不错,我家这3亩地保守估计能收15000斤山楂,按现在每斤2元的价格计算,能收入3万多元!”正在采摘山楂的村民张大爷笑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自家种山楂已经40多年了,以前都是自己挑到集市上卖,价格不稳定,还经常卖不完。现在好了,村里统一找销路,客商直接上门收购,省心又赚钱。
如今,“大金星”已成为西张家寨子村山楂的代名词,更是村民们引以为傲的“金色名片”。它不仅畅销省内,更远销至河北和东北三省,并成为青岛海云庵糖球会的特供产品。“每年糖球会,我们村都要供应几十万斤山楂。用我们的山楂做出来的糖球又大又甜,是糖球会上的抢手货!”张代节自豪地说。
黄沙地种出“红宝石”
西张家寨子村的山楂故事,始于一个意外的尝试。
“据说很多年以前我们这儿是一片不毛之地。”张代节站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山楂树下,语气中带着对祖辈的敬佩与感慨,“老辈人说,那时候地里都是没过脚踝的黄沙,刮起风来,天都是黄的,什么庄稼也长不好,村民们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一位老人在风沙中发现了一簇顽强生长的野草。他突发奇想:既然草能活,树是不是也能活?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他从邻村讨来几株山楂树苗,小心翼翼地栽进了黄沙地里。没想到,这些树苗竟奇迹般地扎下了根,抽出了新枝。
这个发现像一颗火星,点燃了全村人的希望。村民们纷纷效仿,你家种几棵、我家种一亩,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苦的种树历程。岁月流转,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终于让这片黄沙地彻底变了模样。曾经稀疏的山楂树变成了茂密的山楂林。如今,走进西张家寨子村,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些历经百年的山楂树,它们的树干粗壮遒劲,有的需几人才能合抱,树皮上深深的纹路中仿佛镌刻着百年的风霜雨雪;枝叶却依然繁茂,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红果,透着勃勃生机。
“我们村最老的一棵山楂树,树龄已经超过200年了,今年还结了近千斤果子呢!”张代节抚摸着一棵古树粗糙的树干,像抚摸着一位老伙计。据统计,全村百年以上的山楂古树有1000多棵,平均树龄超过百年。这些古树不仅是村里的“活化石”,更是村民们心中的“摇钱树”。它们结出的山楂果,因为吸收了百年土地的精华,口感和品质尤为出众,往往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小山楂带动大产业
如今,在西张家寨子村,山楂早已不是单一的农作物,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致富引擎”,带动了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据张代节介绍,全村462户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山楂,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亩产量最高可达5000斤,年产值超过1500万元,“每户年收入三四万元,有的种得多、管理得好的,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个曾经靠天吃饭的村庄来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山楂产业的发展,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还带动了村里的就业。每到采摘季节,村里的老人、妇女都能在山楂园里找到活干,分拣、包装、搬运,每天能有100多元的收入。同时,村里还涌现出了一批山楂收购、运输专业户,他们将采摘下来的山楂及时运往全国各地,形成了一条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愿意出去打工,觉得在家种山楂没前途。现在不一样了,不少年轻人看到山楂产业有奔头,都回来创业了!”张代节说。村里的年轻人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眼光,为山楂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有的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卖山楂,把生意做到了网上;有的则尝试山楂深加工,开发山楂汁、山楂酒、山楂果脯等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我们不仅要把山楂种好,还要把山楂产业做大做强!”张代节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下一步,村里计划引进山楂深加工企业,开发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结合乡村旅游,打造山楂采摘园、山楂文化节等项目,让游客走进来,体验山楂种植、采摘的乐趣,感受乡村的魅力。
/ 延伸 /
“日子过得比蜜甜”
西张家寨子村的山楂故事,是莱西市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它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展现了新时代农民勤劳致富、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西张家寨子村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传统,将小小的山楂发展成了大产业。这里的成功,离不开几辈人的坚守与付出,更离不开村党支部的正确引领和村民们的齐心协力。
张代节担任村党支部书记11年来,始终把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打开山楂销路,他带着样品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从省内的济南、青岛,到河北、东三省的多个城市,一家一家地找客商、谈合作。为了提高种植技术,他邀请农业专家进村授课,手把手地教村民科学管理。在他的带领下,西张家寨子村的山楂产业从弱到强,村民的生活从穷到富,村庄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西张家寨子村,道路宽阔整洁,房屋错落有致,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载歌载舞,一派祥和幸福的景象。“以前村里都是土坯房,下雨天出门全是泥。现在好了,住上了砖瓦房,出门就是水泥路,晚上还有路灯,日子过得比蜜还甜!”村民李大妈笑着说。
红色的山楂果不仅映红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映红了他们的幸福生活。西张家寨子村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依托特色产业,激发内生动力,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张家寨子村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继续深耕山楂产业,拓展发展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颗大沽河畔的“红宝石”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引领更多村民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 记者 康晓欢 袁超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李源菁]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