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余家车企投入18亿元以改变汽车产品质量、认养制让三包车主有了贴心“保姆”、预约挂号特色修车消除了车主漫长等候修车的苦恼、远程遥控解决了4S店在修车中的技术难点……《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实施一年来,汽车企业的变化有目共睹。有调查显示,汽车三包服务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认可,真正地提升了经销商的用户满意度。
消费者最受益
有这样一组数据:近几年80余家企业,其中自主品牌企业占主要,先后投入18亿元进行工艺材料、质量管理、外购件等质量改进,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国家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琰告诉记者,最值得欣慰的是三包让汽车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很多主机厂在三包实施前,甚至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在产品和服务上做准备,加大资金投入、改进产品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质量,几千万上亿元的投入就是为了改变产品某一个瑕疵。
同时,全面提升售后服务质量。三包实施后,众多经销商结合三包规定重新调整修改了4S店销售合同、调整服务程序、认真履行三包凭证交付规定、建立了预警机制和技术支持、开通仓储和三包配件订单绿色通道、加强代步车服务。
王琰告诉记者,经销商完善售后服务体系目的不是为了规避三包,而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更好的服务。三包规定制订是成功的,它不再让经营者和消费者茫然,以前是因为没有标准而产生的冲突,现在,让消费者维权有了更好的法律依据,矛盾都消化到三包政策中。
新机制待完善
一部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需要磨合和改进,三包实施中也有不足。据了解,目前还有部分主机厂及进口商个别车型信息备案不及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进口车并不知道中国有备案机制。在三包标准执行中仍有个别修理者、销售者不告知消费者三包责任,只修不退换,有的暗示霸王条款,不提供维修记录单、代步车。在争议处理中经销商不主动或推脱责任,误导消费者去“鉴定”。有调查显示,维修保养的时候只有59%的能够给消费者提供维修保养凭证,有93%的能够让消费者签字。
从政府部门层面看,目前争议处理机制运行还不顺畅。汽车三包规定设置的争议处理机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专家使用率未达到预期效果。个别地区存在着部门间相互推诿,地区间汽车三包执行情况存在很大差异。消协与质检部门没有充分共享专家资源和信息。对于像特斯拉备案、欧宝退市等典型的汽车三包问题,响应处理较慢。
记者从中国汽车质量峰会上获悉,下一步质检总局将进一步加强立法协调,制定规范性文件。加强汽车三包规定与地方法规的衔接,质检总局对三包规定适用问题进行进一步法规解释,对于操作和技术层面的问题由汽车三包专业技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说明。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工作,利用各种平台加强宣传。并加大汽车三包监管力度,对不履行备案等三包责任的经营者进行专项检查、调查和处罚,并向社会公开。推动三包责任保险制度,尽快解决平行进口车三包问题。
分享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