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本地渔民弃捕上岸 难找退路南姜码头成川人码头

2017-07-27 09:26:25
责任编辑:光影

\

院子里,渔民们忙着补网。

群居生活

老宋估计,把少数打其他零工的人也计算在内,南姜码头所在的姜哥庄(包括东姜、西姜、南姜、北姜)大约住了3000多名四川人。

没有哪个渔民能说清楚,最早的那批四川人是在怎样的机缘下来到南姜码头。但他们都知道,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这里已经有了四川人的踪迹。近30年里,老乡们一个带一个地陆续前来,在南姜码头附近制造了一个庞大的川人集群。

老宋和妻子住在离码头很近的一个大院子里。院子中间的过道上铺满绿色渔网,几个女人坐在地上补网,针与线在手中上下翻飞。过道一边放着两个早已弃之不用的大罐子,另一边是一排简陋的铁皮房,墙面锈迹斑斑。往里走,正对着的是一排刷着浅绿色墙面的低矮平房,再往左手边拐,一座二层小楼的入口堆满渔具,尽头的逼仄角落是公共卫生间,两根铁丝斜斜地横在门前,晾着衣服。

这个院子里住了将近20户人家。群居是四川渔民普遍的居住状态,一个院子通常住着几家或十几家人,每家两间屋子,月租几百元。老宋估计,把少数打其他零工的人也计算在内,南姜码头所在的姜哥庄(包括东姜、西姜、南姜、北姜)住了3000多名四川人。

初来乍到寻找落脚地,老乡都会帮忙。由于靠近码头、老乡聚集,住在姜哥庄是每个新来渔民想都不用想的选择。当年,姚红和丈夫刚到青岛,要按照约定先去老乡家里“报到”。“我们下了公交后怎么也找不到他说的地方,根本分不清东西南北,急得很,就找公用电话给他打电话。那时候没有手机,只能打给房东,房东转告他,他再来找我们。”先住到老乡家里,再由老乡带着在附近找房子,也有老乡会提前帮着把房子找好,这种接待“仪式”在姜哥庄无数次上演。它意味着新成员又加入了大集体,姜哥庄的川人集群就这样一天天壮大。

休渔期里不能出海,很多渔民趁着这几个月外出打零工,男人们去工地打混凝土,女人们去酒店做保洁、去山上采茶叶。傍晚,天色将要黑下来的时候,原本安静、昏沉的村子热闹起来。几辆面包车载着打工的人回来了,响亮的川音开始在村子里四处回荡。

东姜,一群采茶归来的妇女挨个从带头人手里领到一天的酬劳后,三五结伴、有说有笑地散去。回来得更早的七八个四川男人已经围坐在一家小卖部前,聊起了天。几个住在同一院子里的女人站在大门前,哄着一个被年轻妈妈抱在怀里的小孩。吃过晚饭的一家三口拿着马扎坐到自家门口乘凉,背对着屋子里的一团漆黑,时不时地和眼前来往的四川老乡们打招呼。

在北方城市的村子里密集地听到四川方言,让人产生一种关于空间的错觉。姜哥庄里的四川人八成以上来自资阳市,他们大规模地从一个城市流动向另一个城市,聚集在同一区域,这几乎等于在异乡再造了一个“资阳化”的生活空间,口音成为辨认这个空间的一种标识。

\

打零工成为许多妇女的一项收入来源。

圈子内外

这些渔民处在旧的一边,并且不愿跨出边界。姜哥庄本地居民正在陆续搬离,他们这些外来人成了村子里的留守者。

最近几年,根据旧村改造计划,姜哥庄四村陆续启动拆迁。成堆的废墟和拆了半截的房子夹杂在尚未拆除的完好房屋之间,巨大的房地产广告牌包裹着四村的外围,大片商品房已经在西姜拔地而起。一边是残砖断瓦,一边是在建楼宇,姜哥庄正经历着新与旧的更迭。

四川渔民处在旧的一边,并且不愿跨出边界。姜哥庄本地居民正在陆续搬离,他们这些外来人成了村子里的留守者。

杨燕说,她现在最担心的是没有房子住,“如果以后房子都拆掉了,离开码头附近,不晓得要住到哪里”。她的住所隐藏在一个新式小区的后面,穿过这个小区拐到一条土路上,弯弯折折地走过荒凉的几百米,那片破旧、拥挤的平房便是了。有人说这是快要拆迁的民房,也有人说这是早年间本地居民专门盖了给四川人住的。

“房子不用太好,能遮风挡雨就行。如果附近房子都被拆了,住到小区里的话听说房租很贵的,每月至少一千多吧。”杨燕说,一方面,她不想花太多钱在房租上,另一方面,和老乡住在一起,她觉得更自在。“我讲话是比较大声的,如果住到外面的小区,我是不是不能这样,毕竟总觉得那是别人的地方。但是在这个院子里,我们十几家都是老乡,我隔着老远就和他们打招呼,想怎么喊都行。”

几个孩子骑着童车在院子里你追我赶,汗水湿了额前的头发,但他们快乐地不知疲倦。一辆面包车驶进来,是四五个外出打混凝土的人回来了。后备厢里放着一大兜在工地附近摘的李子,他们热情地招呼家家户户来拿。混着辣味的饭菜香飘出来,提醒大家晚饭时间到了,杨燕和几个女同乡中断了谈话,分别走回各自的屋子,去做一顿同样带着辣味的饭。对于杨燕来说,这一切都是熟悉而亲切的存在。

一个院子就像一个圈子,把一拨川人围拢起来,圈子内外分别代表“自己的地方”和“别人的地方”。圈子内,仿佛他们家乡的一个缩影,周身围绕着乡人、乡音、乡情。圈子外,是他们的异乡。

姜哥庄里的3000名四川人是一个更大的圈子。圈子内部庞大而分散,闲下来的时候找老乡拼一桌扑克、麻将,逢年过节或者谁过生日的时候约上几个关系不错的找个川菜馆庆祝一下,集体活动不过如此。但是于外部而言,这个圈子死死地限定着他们在异乡社交的范围和融入的程度。

四川人的吃苦耐劳在本地人当中有口皆碑,一位姓曲的南姜居民说,“本地渔民遇上点儿风浪就不出海了,四川渔民照样出。如果本地渔民一年出海100天的话,他们能出150天,拖家带口的不容易。”理解、认可并不意味着相融,除了出海、拣货、卖货上的接触,本地人与四川人之间在私底下并没有什么交往。[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信法网

Copyright © 2017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 新闻备案:鲁新网201653205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