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 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围绕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支持打造培育集约化的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围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促进“卡脖子”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
围绕科技人才引育,推动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支持打造创业城市。
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挥300亿元规模工业互联网基金群的投资拉动作用,更好地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链”集群发展,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积极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支持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
持续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保障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农村环境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方面,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只增不减,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
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 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条产业链、全市重点工作集中整合机制,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公共文化等领域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建立基层“三保”长效保障机制。
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发挥最大效益。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扎实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相关工作。基本完成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改革任务。进一步理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
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打造财政资金全链条监管平台,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扎实做好地方债务管理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记者 刘倩倩
[来源:青岛新闻网 编辑:光影]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