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0月1日讯 金秋时节,崂山区各社区书院内热闹非凡:拍打操的节奏声、手工课上的交流声、红歌班的合唱声交织回荡,一幅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生动图景在崂山大地徐徐铺展。从现代化城市社区到传统渔村,再到旅游热点村落,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种子已在崂山各街道生根发芽,催生出多元文化风貌。截至目前,崂山区超80%的村(社区)已开设文化“两创”培训班,旅游沿线村庄实现培训班全覆盖。
今年以来,崂山区锚定“人人文明,家家和谐”目标,以社区书院为核心平台,系统推进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居民生活、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区域发展,持续提升居民文明素养,为社会和谐进步注入文化动能。
从探索到推进
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崂山区兼顾城市社区、回迁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差异化特点,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探索推进路径。“文化‘两创’不是空中楼阁,要落在群众身边,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愿参与。”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宣传负责人的话,道出了工作推进的核心思路。
为精准匹配需求,崂山区以“群众喜不喜欢、愿不愿参与”为成效衡量标准,通过深入调研绘制“文化地图”,清晰掌握各村(社区)的差异化需求——有的聚焦非遗传承,有的侧重邻里关系改善。在此基础上,全区构建起“指导员+文化传送员+网格员”三维服务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将《崂记文明》、普法教育、崂山养心操等课程送到居民“家门口”,并逐步建立“必修课+选修课+公益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让文化服务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
“今儿这课没白上!老师讲‘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听就明白;还一起做养心操、拍打操,浑身暖洋洋、心里热乎乎的,上完课不耽误回家做饭,每周来上课比窝家里看手机精神多了!”南窑村村民董海明上完“崂记文明”主题课后的感慨,正是文化服务贴近群众生活的生动写照。
从动员到自愿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的关键。在沙子口街道段家埠村,文化“两创”培训班结业时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村民们自发筹备了一桌丰盛的海鲜宴,鲅鱼、刀鱼等时令海鲜摆满餐桌,大家围坐畅谈,连平时鲜少出门的老人都主动参与。“一开始担心没人来,没想到结业时这么热闹。”段家埠村宣传委员段朝龙说,这样的活动不仅拉近了邻里距离,更增强了村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为让文化参与从“要我来”变为“我要来”,沙子口街道各社区探索出不少“土办法”:岭西村将红歌融入课堂,用旋律传递文化力量;东麦窑村推出拉大网非遗体验,让村民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魅力;段家埠村实行文化积分制,学员可凭课堂印章兑换生活用品。这些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创新做法,让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柔性载体,吸引越来越多居民主动参与。
从政府主导到多方参与
文化“两创”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发力。崂山区积极引入律师、人大代表、文化导师等外部资源,组建专业化“智囊团”,为社区文化“两创”工作提供接地气的指导。
“智囊团”的授课风格深受群众欢迎:律师王晓涵结合生活场景讲解防诈骗知识与非遗保护法规,让法律知识通俗易懂;人大代表张红雷分享基层治理经验,与村民探讨如何讲好渔村故事;文化导师牛雪梅带领村民挖掘自家文化资源,将祖传菜肴、节气谚语转化为鲜活的非遗课程。“这些课就像量身定做的,听得懂、用得上。”流清河村村民林涛的评价,道出了群众对这类课程的认可——老师们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实用的方法,将法律知识、治理经验、传统智慧“揉”进课堂,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群众心坎里、融入日常生活中。
从课堂到治理:以文化为柔性力量,推动社区和谐升级
在崂山区,推进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既是文化工程,更是基层治理实践。该区注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以文化力量推动社区治理升级。
如今,在文化“两创”成效显著的社区,拍打操不仅是居民活络筋骨的运动,更成了邻里“拉呱”交流的契机;社区书院不仅为学员提供暖心餐食,更成了居民倾诉心声、增进感情的“连心站”。邻里关系更和睦,社区事务推进也更顺畅。“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抓文化‘两创’,二者本质相通。”崂山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推进过程中,文明素养、家风家教、邻里互助等理念被融入文化课堂,让文化成为推动社区和谐的柔性力量。
文化认同的提升,也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了助力。常态化开展的文化课堂、传统美德倡导,增强了居民的协商自治意识,从源头上减少了社区纠纷。如今的崂山区社区书院,早已超越单纯的文化场所属性,成为收集民情、协商议事的重要平台。居民们在文化课堂中建立起情感联结与共同价值,社区事务从“要我做”逐步转变为“一起做”。文化的力量,正悄然融入居民生活的点滴,嵌入社区文明建设的进程,朝着“人人文明,家家和谐”的目标扎实迈进。(记者 解宁 通讯员 胡启光 段轶琳)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