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公交微循环线路再上新
431路公交线路开通 填补游云路、圣水路周边研究院、产业园区出行盲区
为覆盖游云路、圣水路公交线网盲区,方便沿线青岛市资源化学与新材料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职工出行及换乘地铁的乘车需求。10月20日上午7时20分,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崂山巴士有限公司431路公交车从海大崂山校区发出,线路迎来首发。这条承载着上班族期盼的新线路,不仅进一步优化了崂山区的公交线网布局,更填补了游云路、圣水路周边研究院、产业园区长期存在的出行盲区,成为居民通勤、换乘和日常出行的新选择。
全程约4公里 新增3个站点
431路线自海大崂山校区站始发,途经松岭路、金水路、游云路、圣水路,环行返回海大崂山校区,全程约4公里。线路共设6个站点,其中“游云路金水路”“游云路圣水路”“圣水路游云路”均为新增站点,精准覆盖此前长期缺少公交覆盖的片区,有效打通园区职工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彻底解决公交盲区的痛点。
线路的开通不仅让周边科研院所和产业园区职工无需再绕行、步行10余分钟即可到达地铁口,还与39路、383路、387路等多条公交线路以及地铁蓝谷快线实现高效接驳,大幅提升园区与主干线路之间的通达性。首末车时间安排在工作日早晚高峰(7:20—09:00、17:00—19:00),法定节假日及休息日停运,紧贴园区通勤规律,做到“在职工最需要的时候,公交就在身边”。
事前开展多轮实地调研
为了更好地服务沿线职工,崂山巴士公司在431路线路规划前,深入沟崖片区、游云路、圣水路沿线社区、产业园区以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多轮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居民和上班族的出行需求和意见建议。调研过程中,家住李家上流社区的乘客刘女士反映,自己每天上班时,往往需要在金水路松岭路站下车,再步行10多分钟才能到达位于产业园的公司,尤其在恶劣天气下,这种步行路程成为了极大的困扰。类似的意见和问题并非个别,很多上班族和产业园区的职工也面临相同的困境。针对居民和职工的出行痛点,崂山巴士公司将这些问题作为核心出发点,力求做到“短距离、全覆盖、快速接驳”。线路开通第一天,刘女士向崂山巴士公司进行反馈:“今天是431路公交开通的第一天,我早上坐上了这条新线,感觉特别方便,节省了不少时间,发车很准时,站点设置也很合理,满足了我们上班族的需求,真的很感激这条新线路的开通!”
与多条线路实现高效衔接
431路的开通不仅是对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也是公交集团崂山巴士公司深入了解民生需求、服务市民出行的成果之一。通过前期细致的调研与精准的线路设计,431路成功解决了园区职工和科研人员“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并与现有的多条公交线路及地铁蓝谷快线实现高效衔接,为沿线居民和职工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出行选择。预计该线路将有效提升800—1000名职工的出行效率,减少了他们在恶劣天气下的步行困扰,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公交服务体验。
公交集团崂山巴士第一分公司负责人赵志生表示,将继续加强与居民和职工的互动沟通,定期开展线路的运营评估,及时根据反馈意见调整优化。
/ 延伸 /
我市已累计开通
40条微循环公交线
近年来,青岛微循环公交网络建设持续提速,让更优质的服务惠及更多市民。特别是我市开通的首条高峰微循环公交线路423路,以其“多圈次不回场”的灵活运营模式,无缝衔接地铁站,获得市民的广泛认可。今年,青岛持续复制推广423路的成功经验,除431路外,已先后开通425路、427路、429路、430路等多条高峰微循环线路,不断加大企业聚集区、社区与地铁站的衔接,让附近上班族的通勤“最后一公里”变得轻松便捷。此次开通的431路公交线路,正是高峰微循环模式的又一次成功应用。
微循环公交作为进一步织密城市交通“毛细血管”的重要载体,用“小支线”承载起“大民生”。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开通40条微循环公交线路,覆盖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城阳等区域近75公里公交道路盲区,方便周边近130个小区的居民出行,日均客运量近5万人次,精准满足了市民通勤、通学、购物、就医等短途出行需求。其中75%的线路与地铁实现了衔接,有力促进了公交地铁两网融合,推动公共交通出行向一体化发展迈进。
青岛高度重视公共交通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全市公共交通“地上地下一张网”,2020年以来累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88条(次),公交运营线路总长度和线路重复系数不断降低,公共交通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公交衔接地铁线路不断增加,目前占比超80%,地铁站点出入口15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设置率提升至90.7%,公共交通出行越来越便捷。
本组撰稿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滕丹宁 通讯员 刘维昕 青报全媒体/观海新闻记者 徐美中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