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地铁5号线实现“办公室开塔吊” 1人能控多台还更安全

塔吊。(来源:青岛地铁)

塔吊,作为建筑工地的“擎天柱”,是物料垂直运输的绝对主力。然而,随着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转型,传统塔吊操作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青岛地铁5号线维保中心以“智能塔控”为突破口,破解传统管理难题,成功实现一个塔吊司机在地面的控制中心同时操控多个45米高处的塔吊进行作业,“办公室里开塔吊”安全、效率、精度全方位提升。

高空作业,安全压力大;数据采集靠手记,效率管理凭经验。塔吊司机师傅长时间“猫”在几十米高的驾驶室里,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传统塔吊的痛点,像一道道枷锁,制约着5号线维保中心项目在安全、智慧等方面的提升。项目部以“智能塔控”为突破口,引进“智能塔控系统”。“系统可靠吗?”“投入产出比如何?”“塔司师傅们能适应吗?”然而面对这一新鲜事物,项目部内部也曾有过质疑。

“创新就是要敢于打破固有思维。”项目经理占卫华坚定地说。他带领技术团队,联合青岛地铁集团第三建设分公司、中电建铁路公司的专家们,经过多轮调度、研讨,最终选定了一套集高精度激光雷达、传感器、RTK+GPS定位、AI、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系统。

试点选定在5号线维保中心一个典型的群塔作业区域。现场跟进调试的同事感慨道:“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泡在工地,和厂家工程师一起,一个传感器一个传感器地调,一个参数一个参数地试。”最激动的是首次实现远程驾驶的那一刻:“当塔吊司机师傅在地面‘驾驶舱’里,稳稳地将第一吊物料精准送达指定位置时,那种成就感,无法形容。”

经过持续的测试与优化,“智能塔控系统”在02工区试点结出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从被动“监督”到主动“监控”的转变。安全壁垒空前巩固,系统搭载的主动防碰撞系统成为了塔吊的“智慧之眼”,以前要紧盯着对讲机指挥群塔避让,现在实现了系统自动预警、主动干预;运营效率显著提升,“1拖N”即一名远程塔司可以同时操控多台塔吊进行作业,理论工效提升可达30%以上;管理决策科学精准,智能设备管理平台通过AI大数据分析,实时展示每台塔吊的工效情况、运行轨迹、荷载历史、设备健康状态等数据,什么时候该维护、如何优化吊装方案,决策有了科学依据,管理更精细。

水电十一局5号线维保中心02工区项目在“智能塔控系统”上的成功试点,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成果,它精准契合了建筑机械向完善自动化、提升本质安全、适应行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四大方向迈进的时代趋势。

今后,青岛地铁计划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系统的深度应用,如与BIM模型深度融合实现吊装路径自动规划,拓展无人驾驶应用场景,并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既懂工程又懂智能技术的复合型队伍。文/通讯员 孙雪涛 记者 顾青青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11/06 14:03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孙雪涛 顾青青
· 责编 ·
王熠冉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