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1月7日讯 为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提升劳动争议处理效能,11月5日,由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仲裁诉讼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暨裁审衔接工作座谈会顺利举行。
同堂培训,共塑“同一尺度”
本次培训汇聚了全市仲裁与法院系统的百余名业务骨干,其核心目标直指一线办案人员法治思维与实务能力的双重提升。培训现场,来自审判一线、经验丰富的法官们,将劳动关系建立、履行到解除的全周期难题搬上讲台,通过深度解剖经典案例,将抽象法条转化为生动实践。这种以案释法的互动教学,使参训的仲裁员与法官在具体情境中深化了对法律的理解,促进了办案理念的相互融合,为从源头上减少“裁审不一”现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直面难点,共疏“堵点淤点”
仲裁诉讼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结束后,一场紧扣实务的裁审衔接座谈会接续召开。市仲裁院、市中院金融庭及部分区市业务负责人围坐一堂,聚焦当前劳动争议中热点集中的社会保险争议、工伤待遇争议等高频纠纷,深入剖析案件办理中的堵点与难点。本次座谈会将议题延伸至前沿领域,针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颁布实施后,仲裁与诉讼在法律适用上亟待理顺的衔接问题,双方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研讨。此次交流不仅有效统一了办案理念,强化了劳动法律适用问题的认知协同,更为进一步深化裁审衔接、凝聚劳动人事争议共治合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机制创新,共织“一张滤网”
“案多人少、裁审不一”是长期困扰劳动争议处理的现实痛点,为此我市积极推行“人社+法院”联动,以机制创新与技术赋能努力破局,从技术源头为统一标准织就了一张高效的“过滤网”。一是加强信息共享,依托“裁审齐鲁通”平台建立起“常态实施、周期联动、长效解纷”的信息比对机制,实现渠道融通与数据共享。二是深化数智赋能,创新运用已盘活的14份裁审衔接会议纪要和103条裁判意见,并借助政务云大模型构建“仲裁智能体”,以8万余件历史案件和15万份文书打造出庞大的案例资源池。三是提升人员能力,依托云端课堂搭建联合培训平台,覆盖千余名裁审人员,通过案例拆解与法律解读,同步双方对新业态争议等重点问题的专业认知。
从理念到技术、从线下到线上,青岛市不仅在“一裁两审”框架下筑牢了规范有序的劳动法律环境,更通过统一尺度、提升效能,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可持续的青岛样本。(记者 李如艺)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