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木工课在十几个社区相继开讲,国潮文化市集在浮山吸引人流如织,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街道正悄然经历一场深刻的变化:文化不再仅是节庆的点缀,而是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深度融入商业肌理,为街区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从工坊到品牌:文化IP的产业化破局
走进金家岭的任何一个社区活动室,都可能与一场安静而专注的木工课不期而遇。这里制作的并非普通木器,而是以崂山道教太清宫的垂花门为蓝本的微缩模型。
“第一次把‘垂花门’零件发到居民手里时,大家都很好奇这是什么。”御木工坊相关负责人张佩回忆。这正是破局的关键一步——将深藏于名山古迹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居民手中可触摸、可组装的构件。
一场社区木工课,由此成为跨越古今的文化解码。在打磨拼接中,古代建筑的对称美学与严谨布局,从书本概念化为指尖触感。这无数次的社区体验,也催生了一个新消费品牌的诞生。
曾是一家电器公司的“御木工坊”,自2016年尝试转型,近两年才实现华丽转身,成功将非遗木工与崂山文化深度融合,把“垂花门”等文化地标及桃木梳、摇摇马等吉祥物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我们从社区里生长起来,最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张佩说。目前,该企业已走进石老人、钟家沟、午山等近二十个社区,累计授课百余节,服务居民超1500人。
文化IP的商业化之路由此打通,形成一个“文化认同—产品开发—商业价值”的闭环。
从集市到经济:文化流量的场景化变现
如果说“御木工坊”是文化IP的纵深挖掘,那么国潮文化市集则是文化能量的横向拓展。
在浮山山顶园的“文化金家岭”国潮市集上,拉洋片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糖画摊前围满了目不转睛的孩童,汉服爱好者衣袂飘飘、步履轻盈……这里不只是一处买卖商品的市集,更是一个可感、可体验的沉浸式文化空间。在金家岭儿童艺术展上,近百幅充满童真与想象力的画作集中展出,勾勒出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内心世界。现场还特设非遗展示区,让市民在互动体验中,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这股市集经济的热潮,正如毛细血管般深入社区。石岭路社区的“海洋大集”将《西游记》剧情设计为亲子闯关任务;惠都社区的志愿服务大集中,一抹漆扇的亮色引人驻足;在鲁信长春社区的市集上,王哥庄馒头等非遗产品备受喜爱……这些扎根社区的文化实践,看似微小,却如涓涓细流,共同汇聚成金家岭独特的街区气质。它们不仅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兼具人文关怀与经济活力的社区商业新模式,让“文化为街区赋能”从理念走向现实。
从流量到留量:文化生态的系统化构建
节庆式市集终会散场,单次活动的流量如何沉淀为街区发展的持久“留量”?金家岭街道的答案是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文化商业生态。
“我们做的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在培育一种街区氛围和消费习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培育体现在两个层面:打造常态化文化消费场景,推动如“御木工坊”这类从社区生长的品牌,扎根于更广阔的社区土壤,通过持续的浸润,让“临时爆款”真正转化为融入日常的“常驻精品”,让非遗在生活中传承;赋能市场主体自我造血,街道角色从“主办方”转向“服务方”与“链接者”,为本土文化品牌与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牵线搭桥。
如今在金家岭,文化、商业与治理已形成良性循环:文化活动聚集人气,人气催生商业机会,商业成功反哺文化创新,这一切最终提升了街区的整体活力与居住品质,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文/王勤超
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