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律“诗”远方·第四季⑤丨王毳毳:黔西来了“法援使者”
夏末秋初的清晨,位于黔西纳雍县张家湾镇老嗡村的苗寨晨霭还未散尽,村民们自发围在宣传台周围,仔细聆听法律宣传,提出自己关心的法律问题。来自山东青岛的律师王毳毳认真讲解法律知识,耐心回答着村民的问题。老嗡村全村3000余人,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村民占了三分之一。
近年来,各族群众在此和睦相处,治安状况良好。“矛盾少了,有啥事都愿意商量着解决。”84岁的苗族老支书杨启明感慨道,“这两年治安越来越好,多亏了王律师来给我们普法。”
王毳毳的法治实践不仅仅停留在普法宣传上。2024年11月,她接手了一起特殊的案件——27名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群体性劳务纠纷。这些工人大多来自周边村寨,为纳雍县某房地产开发项目务工,却遭遇开发商资金链断裂,工资一拖再拖。
“这不仅是一起简单的讨薪案,更关系到27个家庭的生计。”王毳毳深知,对于这些务工人员来说,打赢官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拿到实实在在的报酬。她与纳雍县人民法院、县人社局劳动监察大队等部门沟通协调,在坚持诉讼施压的同时,推动建立了“调解+分期支付”的解决方案。经过不懈努力,今年3月,首笔工资款终于发放到农民工手中。
“不仅要帮群众打赢官司,更要让他们拿到真金白银。”这是王毳毳始终坚持的务实理念。在纳雍县工作期间,她共代理民事案件29件、行政复议案件4件,每一件都倾注了她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自2024年9月来到黔西纳雍县,王毳毳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投入到当地法治政府建设中。基层执法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是当务之急,为此,她为纳雍县政府部门开设了十余场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专题讲座,内容涵盖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执法程序、群众来信来访依法处置等多个方面,实现了重点执法单位培训全覆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更系统地提升当地执法水平,王毳毳依托所在的山东华政律师事务所,组建专业团队开展调研。团队成员利用夜晚和节假日时间,为不同执法单位“量体裁衣”定制课件,开创了“一人援助,团队支撑”的创新模式。
王毳毳的足迹遍布纳雍县所有乡镇街道,甚至深入最偏远的村寨。在集市上,在学校里,在农家院坝中,总能看到她开展普法宣传的身影。她聚焦青少年法律素养提升,为乡村学校送去法律知识;她走进田间地头,为村民发放精心准备的普法资料。华政律师事务所免费提供的普法挂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宣传品,成为了连接法律与群众的温暖桥梁。
一年间,她累计接受法律咨询200余人次,参与2件刑事辩护案件、23件认罪认罚案件。在她的影响下,当地群众对法律援助、行政复议、远程视频会见等惠民政策的知晓率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百姓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再选择隐忍或蛮干,而是第一时间想到“找法援”。
从黄海之滨到乌蒙山麓,从繁华都市到偏远村寨,王毳毳用专业浇灌公平的种子。她的故事,是无数法律援助工作者的缩影——他们跨越山海,将法律的温暖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让法治精神在黔西大地生根发芽。
海报新闻记者 杨振勇 通讯员 于小兵 洪波 贵州毕节 报道
[来源:海报新闻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