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筑牢秋粮丰产“绿色屏障”
我市推广“一喷多促+天敌防治”技术 实现保粮与生态双赢
8月21日,青岛市玉米“一喷多促”技术现场观摩活动在即墨区蓝村街道绿色增粮先行区春秋永旺示范基地举行,天敌防治、食诱剂捕杀、“一喷多促”等玉米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轮番演示,植保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绿色防控新技术、新产品,为秋粮丰产稳产构筑坚实屏障。
活动现场,植保无人机在空中穿梭,有序开展“一喷多促”作业,药肥菌剂精准喷洒在玉米植株上。为全力推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粮食安全,青岛市统筹防灾减灾、农业社会化服务及绿色高质高效等各级财政资金,实施玉米单产提升“一喷多促”补助项目。
“一喷多促”技术应用于玉米生长中后期,利用无人机一次性喷施叶面肥、抗逆剂、杀菌杀虫剂、生长调节剂等混合药剂,达到防病治虫、促灌浆增粒重、抗逆减灾、节本增效等多重效果,是集补充营养、防病治虫、增强抗逆能力等多种功效于一体的关键技术措施。
“去年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开展‘一喷多促’,玉米产量明显提高,今年继续应用这项技术。”看到长势正旺的玉米,春秋永旺合作社理事长王德生高兴地说。
在天敌防治演示现场,一个个内含“害虫克星”的赤眼蜂球撒施在玉米田间。这些小球落地后经过2~3天后孵化,成虫会精准靶向进入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的卵,从而达到“以虫治虫”的效果。“赤眼蜂在田间建立种群后能自行繁衍扩散,深入到药剂难以覆盖的区域持续灭卵,形成持续控害循环,高效、精准,有效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市农技中心正高级农艺师王连刚介绍。
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病虫绿色防控现场,植保专家为与会人员讲解食诱剂捕杀的技术要点。每年七八月份,是玉米螟等害虫的高发期。“通过布设诱捕器、人为放置食诱剂、性诱剂等,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明显减少。”
“一喷多促+天敌防治”不仅省时省力,降低成本,而且绿色环保。“通过融合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一亩地可减少15~20克化学农药使用量,有效降低环境污染。”青岛市农技中心副主任孔高原说。
粮食生产“七分种,三分管”。重大病虫防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措施之一。青岛市充分调动多方技术力量,实施多元协作,统筹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有机融合,将生物防治、理化诱控、高效低风险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纳入统防统治中,推进绿色防控措施大面积落实落地,助力实现节本增效。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控和科学用药指导,尤其在关键农时,及时组织农技人员下沉到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指导农民开展科学防治。
全市玉米“一喷多促”工作推进会同步召开,要求把握当前作物生长“窗口期”,深入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分作物抓好田间管理,落实精准水肥调控、“一喷多促”等措施,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滕丹宁 通讯员 田海月 傅景敏 摄影报道)
[来源:青岛早报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