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2020 11/06 16:05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张孝鹏 张涛 张可先
· 责编 ·
光影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开山劈石制石磨 600余岁石磨坑见证即墨创业文明史

信网11月6日讯 磨市是明清山东即墨城河滩大集的一个交易市口,也是磨市村的村名。据《即墨县地名志》载:磨市在墨水河南岸,此地位于东南山(崂山山区)通向即墨城的河口,山里所产石磨多集散于此,故称磨市口子。清康熙时,初、王、李姓相继迁来,名村为磨市。

\
来源:即墨区委宣传部

古代的石磨、石碾、碌碡、石槽等几乎是农家必备的生产生活用具,因此有需求就会有交易。近靠古城的河滩大集,是明清即墨最大的集市。每逢农历五、十集日,城里关外全县四面八方的人过来交易,贸易兴旺成为一大盛景。而磨市则是处于河南岸的一片独特市场。这里交通方便,有向东南方向通往惜福镇的道路,也有向南通仲村、青岛的大路,山里远道而来的部分石磨业户在磨市村设有固定的栈房,使这里成为专门的石磨集散地,石磨远销莱阳、海阳等地。

所谓山里的石磨,在山东青岛市即墨区环秀街道前南庄村,有至今600余年的“石磨坑"遗址奇观。前南庄村位于即墨区城南隅,北依环秀湖,南邻训虎山。明洪武年间,胡家村胡姓來此地立村,因位于故里之南,称南庄,后发展为前南庄、后南庄。村民在此拓荒种地,开石、撺磨为业。这里近靠训虎山、大庙山,当地石材不硬不软且含麦饭石成分,非常适合开采加工制作石磨,长年累月开凿的“石磨坑",是前南庄古代工匠就地取材,制作石磨时留下的遗迹。整片“石磨坑"遗址,约占地7000余平方米,最深可达二十几米,层层叠叠,蔚为壮观。“石磨坑"遗址奇观见证了前南庄人自古智慧勤劳、开山劈石的创业文明史。

\
来源:即墨区委宣传部

靠山吃山,开采石材加工石磨当然不止于前南庄。其周边的石泉、国建、林家土桥头等村也有开采。石泉村原名石坑村,百姓俗称shiqing,村名即源于村边的采石大坑,该村三分之一村民以打制石磨为生。91岁的老人王克义说,新中国成立前开采的石磨坑有十几个,最深的30多米,大小不一连成一片,面积有十五六亩。1959年修建石棚水库,该村移民重建新址分为两个村,一为国建村(取国家筹建之意),另一仍为石坑村。因当地人读坑为“穹”,与“穷”相近,村庄多次要求改名,1998年正式更名为石泉村。

本地石磨的开采制作止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而今成好事者的收藏品、景区的古典装饰品。

信网记者 张孝鹏 通讯员 张涛 张可先

[来源:信网 编辑:光影]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