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网1月11日讯 自动体外除颤器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的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在心跳骤停时的最佳抢救时间“黄金4分钟”内,利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制止猝死的办法之一。青岛市政协委员徐从德调查发现,目前青岛市部分重点公共场所已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备,但大部分民众缺乏心肺复苏的基础知识,部分民众虽然会用也不敢尝试使用。徐从德认为,目前公众心肺复苏技术掌握情况并不乐观,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难以做到及时救援和有效救援,因此,在正在进行的青岛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培养公众施救能力的系列建议。
首先,青岛市应在公共场所加密设置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徐从德在提案中表示,在部分国家,AED从2000年开始兴起,目前已得到广泛的普及,并有相关法律强制规定,地铁、酒店等公共场所必须配备AED。部分国家不仅对急救队员、消防员、警察等急救工作群体开展培训,也对普通民众进行AED使用培训。甚至部分国家不仅要求每所学校必须配置AED,而且学校里的每一幢楼都必须覆盖。
其次,徐从德建议应积极开展公众急救能力培训工作。普及急救知识,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等可以与医学院校、红十字会等建立培训基地、开设急救课程,让民众掌握急救技能,定期开展AED使用操作培训,让更多的人“会用”AED。
然后是完善法律保障。要有明确的保障条款,对于主动施救者,被救人员死亡或产生其他不良后果,施救人员应予免责,让更多的人“敢用”AED。
再然后是相关部门应及时为市民提供一份准确的AED分布“地图”。开发应用小程序,精准记录AED分布地点,并实时更新信息,保证AED分布信息的准确率,让人们需要用时找得到AED。
最后是加大AED的配置投入。针对AED数量和密度的不足,建议相关部门和企业应在大型交通枢纽及人流密集型场所陆续开展AED配置工作,鼓励企业、酒店等单位自配设备,积极引导民间力量参与AED急救设施的配备。
信网记者 张孝鹏
[来源:信网 编辑:亚麦]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