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青岛市城镇化不断深入,社会治理难度日趋增大,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渐凸显,如何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已成为紧迫而现实的需求。当前,我市还存在不同社区群体的诉求矛盾突出、群体融合困难、基层社区人员年龄结构成不合理、专业能力不足以及基层管理边界不清等问题。为此,民革青岛市委会建议:
建立完善社区发展规划。
结合我市城市更新专项行动,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发展,提前对基层社区组织的建立发展加以有序的规划。立足社区的人群定位、资源禀赋、历史沿革等,在规划中对于今后社区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评估,对于基层组织的管理模式、人员配置等进行提前研判和配置。
加快调整社区职能与管理模式。
加快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基层自治的多元治理模式,明确社区等基层组织定位,合理划分各自职能,分清必须由基层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和可以由社会提供的服务,对必须由基层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要权责明确,流程清晰。变“运动式”管理为法治化、常态化的管理,将基层治理涉及的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重新分配纳入法治轨道。
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对全市基层社区组织管理队伍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等情况进行专项摸底调研,并据此制定相应的人员优化方案。探索建立基层组织后备干部储备库,将公开选拔、招聘等途径与直接选举相结合,选聘一批懂业务、知情况、有责任感的社会管理人才,注意优化年龄结构和男女比例。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晋升机制,营造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氛围。
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
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在诸如土地征收、食品药品安全、房屋拆迁、城市管理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关联的问题上,切实保障群众的话语权。妥善解决新市民、村改居市民面临的身份落差和融入城市难等问题,在充分保障其平等权益的同时,创造多种途径让其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实现从空间、身份、心理等向城市市民的转化。
通讯员 赵绍贤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