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透视信息交易地下黑市 银行职工贩售客户资料

2015-02-10 07:55:16
来源:信网
责任编辑:亚麦

网上能搜出很多信用卡数据资料

网上能搜出很多信用卡数据资料

信网2月10日讯 谢东(化名)信用卡里的钱不翼而飞了!他盲目相信对方承诺把信用卡额度提升至50万元,于是接了几个电话,从外地来了趟青岛,本来的信用卡里的4.7万元就被刷没了。谢东是谁?他有些很不好意思地向记者透露,他曾跻身“2009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排名前50位,身家千万。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泄露,已经呈现黑色产业链特点。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对于这个事情,立法规定仍然属于“空中楼阁”。

1 信息泄露,卡里钱飞了

因为一个信用卡提额的业务,谢东从重庆飞到了青岛,然后他自己卡上的钱被刷走了四万七千元。自己的信息就这样不知不觉间被利用了 。

事后,在和城市信报/信网记者的交流中,谢东后悔不跌,不该当初上当,透露自己的信息。但是他一开始也是怀着高度警惕的,接到对方的电话、微信联系后,他半信半疑地和对方进行了交流,他觉得“我都能看见人(公司),应该骗不了我吧。”随后,信息被对方套走,卡上被刷走4万7千元。

城市信报/信网记者了解到,主动泄密的最原始方式是“信息共享”。在中介、银行、保险等机构间,未经授权或超出授权范围“共享”客户信息,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2月3日,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相关机构联合发布的《2014骚扰电话年度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骚扰电话呼出量高达270亿通,相当于人均20.7个。

270亿通骚扰电话,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相当于平均每年每个用户被骚扰25次,(我国有11亿移动电话用户)。有人觉得,一年被骚扰25次不算多,是小事情。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前传播学研究人员高艳艳指出,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只是平均数,这里包含了饱受其害的,还有未曾接到过骚扰电话的。真实情况是 ,个人被骚扰的案例是极其普遍和恶劣的。

谢东,他也不知道对方一开始从哪里得到了他的信息,但是双方开始联系。对方告诉他,他自己是银行工作人员,可以办理信用卡提额业务,可以将谢东的原来4万7千元额度的信用卡,提高到50万。半信半疑的谢东开始和对方交流。

随后,对方邀请谢东来青岛,看看公司。谢东心想,对方如果有公司、有工作人员,反正跑不了吧,自己应该不能受骗。抱着来考察考察的心情,他随即从重庆飞来青岛。

来到重庆南路的一个小区里的写字楼,谢东看到对方的公司和工作人员。对方指出,先填上一堆资料,包括身份证、电话等个人隐私信息,谢东如数照填。随后,对方又提出,谢先生你这张信用卡已经刷了4万多元,欠着账呢,想要提额呢,需要一个没有债务的卡,现在你需要自己把钱先还上。谢东问,到哪里还?对方友好提示,到哪里都可以,银行柜台就可以,我们这不受理还款,您拿好您自个的钱找个银行还就行。

慢慢开始相信对方的谢东,先把信用卡的欠款还上了。然后按照对方要求,把信用卡、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提供给对方。不久,他发现刚刚还上的4万7千元被刷走了。

谢东不是个案,他告诉城市信报/信网记者,和他一起来办理这个信用卡提额业务的人有很多,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都入住同一个酒店。而最终就是,信息泄露,钱被划走。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