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青岛药店两年减少三成多 有的药店代收快递揽客

2016-07-11 10:14:24
作者:刘鑫 李珍
责任编辑:光影

2成本高对手多,都喊日子难过

药店行业日子到底咋样?连日来,记者在市内三区街头进行了探访。

今年43岁的李静(化名)从事药店行业已经近10年,在她的眼里,药店行业生意“太难做了”。在李静的记忆中,药店辉煌时期是在八九年前,“当时药店搞活动,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收入万元,现在少的时候一天只能卖2000元,除掉房租、水电费、人工费最后还可能赔钱。”李静说,一家药店一般要雇4个员工,随着生意下滑,她店里的员工减到了两人。“后来连两个员工也养不起了,索性我自己干。”李静坦言,生意越来越难做,经过深思熟虑后,她决定放弃药店这行选择转身。就在一个月前,李静把药店成功转了出去,她的新身份是一名微商。

“药店不好干了。”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得最多的感慨。7月10日,青岛丰硕堂医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洪义坦言,现在药店的生意很不好做。张洪义认为,医保社区医院门诊统筹的推广和普及,对药店的冲击比较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顾客的流失。家住徐州路的潘先生就是医保政策的受益者。他说,“现在我基本上都是到社区医院去拿药,比方说我买一种感冒药到药店要花30元,到社区医院签约后只花10元左右,省了不少。”潘先生表示,社区医院不仅拿药便宜,还有坐诊的医生,有点小病基本上就看明白了,花钱还少。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公布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的通知》,自2009年10月22日起,共有296种药品、2349个具体剂型规格药品开始执行新的零售指导价格,其中45%的国家基本药物品种价格下调,平均降价约12%,而且是零差价。青岛市食药监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药品的利润率较之前几年降低了不少,尤其是国家降价令实施后,有些药根本不挣钱。

采访中,多家药店销售人员直言,以往社区诊所是他们的直接竞争对手,如今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取消了,相当于又多了一个对手,日子更加艰难了。

3洗牌还会加剧,单体药店难存

尽管两年之内岛城消失了三成药房,尽管不少连锁药店扩张步伐放慢,但在不少市民看来,岛城街头的药店还是太多了。家住大崂路的周先生说,在东山一路,相隔百米,就有一家医保城大药房和一家成大方圆药房,再往前走百余米拐到南崂路上,也有两家药房。家住保利里院里的王先生也有同感,“粗略数了一下,我们小区周边就有四五家药房,光小区东门就有两家,而且离得很近。”王先生说。

据了解,岛城药店行业基本上形成了外来品牌和本土品牌“割据”的局面。外来药店方面,海王星辰、成大方圆等全国连锁药店早就将分店开到了各个区市的大街小巷。而本土品牌方面,大德生药房虽然创立8年以来,已开了30家连锁店。此外,丰硕堂、国风等老字号也依然保持着较大的体量规模。“青岛现在的药店还是不少,竞争比较激烈。”青岛市食药监局的一名工作人员直言。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品牌大药店相对于中小药店有很大的优势,渠道、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是一般单体药店难以抗衡的。在当前的情况下,中小药店生存空间会越来越有限。大德生药店负责人高先生透露,这几年,随着行业内洗牌加剧,不少单体药店生存越来越艰难,有的主动找上门来,要求“联姻”。而一些业内人士则预测,未来连锁药店洗牌将进一步加剧,部分单体药店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因此,重重压力之下,对部分单体药店来说,要么选择关门,要么选择被大鳄收购。

值得一提的是,微利之下,选择夜间坚守的药店也越来越少。家住辽阳东路附近的荆女士说,前几天,孩子感冒了,天不亮她就去药店买药,连跑了三家药店都没开门。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就规定,药店应能保证24小时供应。由于这个规定并非强制性,出于运营成本考虑,现在大部分药店夜间都选择了“闭门谢客”。[编辑:光影]

精彩美图 更多 >>

分享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6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