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HOCH汉堡节青岛站首日创下夜间客流新高,这场持续至8月3日的活动预计10天客流量将突破百万人次。市民尹芸特地从黄岛赶来:“像我这样很少参加活动的人都被吸引出来了。”火爆程度毋庸置疑。然而,与诱人美食相伴的,是人群中明目张胆兜售“50元免排两小时”的黄牛,是某些摊位员工“慢镜头”般的制作速度。这一切,在无需门票的开放式活动场景下,显得格外刺眼,更令人深思:治理黄牛与效率乱象的难点,从来不在“能不能”,而在“想不想”与“值不值”。
人潮即商机,黄牛嗅味而来。青岛奥帆中心的这场美食狂欢,因其露天、免费、高流量的特性,理论上为黄牛提供了“完美”的滋生土壤。但土壤之所以肥沃,关键在于主办方、商家以及部分消费者形成了纵容黄牛的三方“默契”。
对主办方而言,开放式活动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低门槛、高人气。其管理重点往往集中在基础安保和场地协调,面对排队秩序和黄牛倒号这类问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动力和意愿不足。“黄牛卖的是商家产品,队伍排的是商家摊位,只要不出安全事故,为啥要管?”这种“无伤大雅”的思维,让治理停留在口头或象征性巡逻。正如一位青岛活动策划人士坦言:“抓黄牛需要专门队伍、识别、驱离甚至报警,成本高、见效慢,还可能引发冲突影响活动氛围。在KPI重视考核人流和营收的情况下,谁会主动揽这‘瓷器活’?” 维护公平的公共成本,就这样被转嫁给普通消费者承担。
对参与品牌商家而言,黄牛的存在早就被扭曲地视为“人气证明”。摊位前蜿蜒长龙是绝佳广告,至于队伍里有多少是真实消费者,多少是黄牛代排或“人造”出来的,商家有时并不在意,甚至暗中鼓励并自掏腰包。此外,“磨洋工”控制出餐速度是制造火爆的常用伎俩。有现场市民反馈:“明明可以同时操作几个汉堡,却偏偏慢悠悠一个个做,包装纸都能拆半天,面团也是现揉的。队伍越长,他们越高兴。”商家追求的是单位时间内销售份数的最大化,在流量即王道的逻辑下,卖给黄牛还是真实食客,钱是一样的,公平与体验沦为次要。部分热门商家甚至与“熟面孔”黄牛形成心照不宣的“合作”,确保自己的摊位一直大排长队。
需求催生供给。面对动辄一两小时的烈日或夜晚下的漫长等待,一部分时间成本高或体力不支的消费者,确实存在“花钱买便利”的切实需求。“带孩子排不了那么久”“请年假来的不想全浪费在排队上”……这部分需求,为黄牛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虽然痛恨加价,但在“立即享受”的诱惑和现实困难面前,部分人选择了妥协。客观上,这滋养了黄牛市场,也让治理失去部分民意基础——“有人愿买,管了岂不惹人嫌?”
更深层的思维是“一锤子买卖”的短视心态。活动主办方和参与品牌,尤其非本地的,常视此类流动性活动为快速收割流量和现金的机会,却忽略了对口碑的透支。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是许多消费者的真实写照。青岛本地的美食爱好者在社交媒体吐槽:“排到怀疑人生买的网红堡,味道一般,感觉被割韭菜,以后这种‘节’真得掂量掂量。”黄牛插队引发冲突、漫长等待耗尽热情、高价买来的食物因等待时间过长口感变差……负面评价在社交媒体上的快速传播,损害的是活动本身乃至青岛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短期口碑。
“磨洋工”营造火爆的商家获得了更多曝光和短期收益,那些诚信经营、努力提高效率的商家却可能因“队伍不够长应该是味道一般”而被忽视和冤枉。这打击了商家提升效率、优化服务的积极性,助长了投机取巧的风气,最终伤害整个业态。当消费者对整个品类或活动形式产生“都是套路”“不值当”的刻板印象时,所有参与者都是输家。
大型活动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奥帆中心作为地标,承载着游客对青岛的期待。诚然,治理绝非无解。关键在于打破各方“动力缺失”的僵局,扭转“一锤子买卖”的短视思维,让治理变得“有利可图”或“不得不为”。活动主办方必须被明确为秩序管理第一责任主体。政府监管部门包括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应将秩序、投诉率、黄牛整治成效纳入审批评估核心指标,口碑评价应成为能否获得政府场地、宣传等支持的关键指标。商家则要认清现实,提升效率与透明度、明确拒绝与黄牛合作、配合主办方实施限购等措施……社交媒体时代,一次糟糕体验的分享足以重创品牌,良好口碑才是长久之道。
治理开放式活动的乱象,缺的不是方法,是打破利益惰性、扛起主体责任的决心。只有主办方将活动口碑视为生命线、商家明白真诚高效方能赢得长久青睐、监管的利剑高悬,“黄牛”与“慢动作”自无立锥之地。莫让舌尖盛宴,沦为透支城市信用的“一锤子买卖”。青岛的魅力,值得用不打折扣的体验来守护。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