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鱼虾满舱耀丰光 青岛书写现代“蓝色粮仓”新篇章

青岛南姜码头新鲜上岸的海鲜(来源:信网 李源菁 摄)

9月1日中午12时,为期4个月的黄渤海伏季休渔期结束,各大渔港千帆齐发,汽笛长鸣,山东1.6万余艘渔船扬帆出海,捕捞开海第一鲜。

解决好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我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近年来,中国持续推动海上养殖业转型升级,“蓝色粮仓”日渐充实,大国饭碗更加丰富。

新鲜虾虎 (来源:信网 李源菁 摄)

就开海来说,这不仅是渔民丰收的日子,更是全民参与的“海鲜狂欢”美食节。随着海洋资源的恢复和交通便利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周末赶海”正成为青岛的一张新名片。据了解,2025年黄海渔业资源状况同比2024年大幅改善,创2015年以来新高。资源结构相对稳定,以鳀、带鱼和细纹狮子鱼等为代表的鱼类占优势地位;鳀、带鱼、太平洋褶柔鱼相对资源密度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且平均个体的长度显著增加;小黄鱼、银鲳、三疣梭子蟹资源状况在波动中保持稳定,平均个体尺寸也有所增大。所以说在今年,市民能吃到更多、更大、更肥美的海鲜。

 (来源:信网 李源菁 摄)

碧海无垠,“蓝色引擎”动能澎湃。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与此同时,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而近年来,青岛树立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引领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创新。在去年,青岛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106.8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超83%来自海水养殖。

“以前靠捕捞,现在靠养殖”。优质的海洋生物种质资源是“蓝色粮仓”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育种的路上,青岛走在了“前端”。我国已培育出南美白对虾(凡纳滨对虾)新品种15个,其中由青岛主导、参与的有9个;我国已有12个国审海带新品种,其中源自青岛的有7个;2024年,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揭牌,围绕鱼、虾、贝等重点品种,开展水产种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应用技术、战略前瞻技术等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影响力的优良新品种。目前,青岛聚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水产种业人才团队,助力打造“蓝色种业之都”。

“强天下者必胜于海”。科技创新则是保障“蓝色粮仓”大丰收的关键。与传统海洋渔业不同,深蓝渔业注重生态,以海洋生物战略性种群资源科学、可持续利用为发展支撑,以深远海工业化、智慧化养殖为构建主体,形成可持续的现代海洋渔业。

2022年,青岛交付运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实现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由0到1”的进阶发展,开辟了高品质水产蛋白供给新空间。今年上半年,“国信1号2-1”再次交付运营。今年下半年,随着“国信1号2-2”加入运营序列,国信养殖工船将形成“三船联动”格局,可年产高品质海水鱼1万吨以上。

从近海到深海,深水网箱仍是主力。继建成世界最大、全国首个全潜式的大型网箱“深蓝1号”,在黄海冷水团先后实现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的虹鳟、大西洋鲑规模化收鱼后,2024年,青岛又建成我国目前适用水深最深、养殖水体最大、性能最先进的深远海养殖网箱“深蓝2号”。眼下,青岛以深蓝系列网箱等为载体,加快引领我国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湛蓝的大海是风景,也是“良田”。青岛要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进一步扛牢经略海洋责任担当。码头到餐桌,守好“海上粮仓”的全过程,让渔家人满怀对鱼虾满舱的期待,让百姓餐桌更丰富、吃得更健康。

信网评论员 李源菁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9/10 15:41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李源菁
· 责编 ·
王荣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