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同意退还7500元学费,前提却是删除网络评价和签订“封口协议”。近日,市民李女士在青岛天言韩语(总校)遭遇的退费难一事(详见:退费先删差评 天言韩语被指要求学员签“封口协议”),揭开了数字时代维权生态的隐忧:消费者借助网络发声,商家忙于扑灭负面舆情,而真相在交易中悄然隐没。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依赖网络评论做出消费决策,殊不知许多真实声音早已被暗中标价、清理。当评论与利益捆绑,网络维权不再是公共监督的扩音器,我们不得不追问:如果真相可以被回购,公共评价系统还剩多少可信度?若每一次批评都可能被“封口费”买断,市场纠错机制又将何去何从?
从法律角度审视,培训机构常用的“因个人原因不予退费”条款并非总是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该条款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且未显著提示,很可能被视为无效格式条款。更重要的是,当消费者因合理变更要求解除合同,而机构未造成重大损失时,拒绝退款缺乏正当性。机构要求“删评退费”的做法,表面上是风险防控,实质上是将正当退款与舆论控制捆绑。这种操作混淆了合同关系和消费者真实反馈的合法权利,无异于变相要挟。
网友对此看法纷呈。有人评论:"如果课程确实有问题,凭什么不能说实话?这明显是侵犯消费者权益。"而有教培同行表示:"有些学员会恶意差评勒索退款,机构也是不得已。"还有中立网友则认为:"应该建立更完善的机制,既保护消费者评价权,也防止恶意维权。"这种分歧反映了维权生态的复杂性。诚然,当下互联网环境确实催生了“舆论审判”的维权模式。当正规渠道反馈慢、效果差时,消费者转向社交平台寻求舆论支持已成常态。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维权机制的不足,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线上维权确实可能被滥用。个别消费者通过夸大事实、捏造情节等方式制造舆论热点,要挟商家让步,甚至形成“职业差评”产业链。此前曾发生过消费者以发布负面评价相威胁,向多家餐饮店索要“封口费”的案例。这种恶意维权行为不仅损害商家合法权益,也污染网络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商家“删帖了事”的应对策略同样值得警惕。某知名火锅店被曝食材不新鲜后,第一反应是联系消费者删帖而非彻底整改;某教育机构课程质量遭质疑,选择通过退款换取沉默。这些“和解”背后,暴露的是商家重声誉管理、轻问题改进的短视行为。企业如果只关注表面声誉管理,忽视实质问题改进,终将失去消费者信任。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删帖交易”可能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当每一个负面评价最终都以删除告终,后来者将无法获取真实信息参考,消费者的知情权受到损害。平台上的评价系统本应提供真实反馈,如今却可能成为过滤完的“好评专区”,失去了其原有价值。这种趋势长此以往,将导致市场纠错机制失灵。商家不再关注提升服务质量,而是专注于舆情灭火;消费者无法获得真实信息,消费决策建立在失真的评价基础上。最终受损的,将是整个市场的健康运行。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禁止线上维权,而是构建更加多元、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监管部门应当建立更加便捷的投诉渠道,提高处理效率;平台需要完善评价机制,防止恶意评价和恶意删帖;企业则应当正视问题,将消费者反馈转化为改进服务的动力。
真正有效的声誉管理,不是让负面声音消失,而是让问题真正得到解决。只有当监管通道比“私信删帖”更高效,当企业把退款预算转投服务质量而非舆情灭火,消费者才不必用“舆论审判”为自己讨公道。
删帖或许能抹去一条差评,但永远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学会与批评共存,才是企业和社会成熟进步的标志。让批评留在阳光下,让改进发生在实处,才能构建真正健康的市场环境。只有每一个声音都能被听见,每一个问题都能被正视,我们的消费生态才能走向更加透明、公正的未来。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王荣]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