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法治既是稳定器,更是助推器。6月12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局与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一场高规格的专题宣贯会议在青岛召开。本次会议汇聚政府、专业机构及企业代表三方力量,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学习宣传贯彻全面启动,也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青岛90%市场主体、承担80%城镇新增就业的关键支柱,青岛正肩负着为这部护航民企核心法律“探路”的使命。
政策主动“敲门” 智慧服务为企业提供便利
民营经济促进法要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落实,根本是要让企业感受到法治保障的成效。青岛深刻认识,以往“企业四处找政策”的方式效率低下、难以持续,因此正全力推动政策服务模式转型,通过精准推送政策、借鉴先进经验并完善本地配套,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
例如,青岛市南区搭建“企业服务智慧平台”集政策查阅、智能匹配、线上申报于一体,有效打通政策触达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该平台覆盖服务业、科技创新等20多个行业的百余项政策,可为企业提供精准解读、需求匹配政策条款和一站式在线申报,实现惠企服务“一网通办”;市北区推行“一件事”套餐服务,将原本需40个工作日的放射诊疗许可压缩至3个工作日办结,通过“打捆审批”“整体审批”等模式,跨部门联合审批效率提升90%以上,优化了营口路周边企业的办事体验。此措施有效推动了“政策找企业”,让民营企业充分享受数字化法治服务的便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司法保障“零距离” 高效解纷优化市场生态
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不仅需要政策主动靠前、服务智慧便捷,更离不开公正、高效、可预期的司法保障。青岛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司法对市场秩序的维护作用,积极构建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低成本的维权渠道。
青岛政法机关主动服务民营企业,着力化解经营难题。规范涉企执法行为,严格限制“查扣冻”措施使用,降低司法活动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同时,积极清理拖欠企业账款,强化失信惩戒,并保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100%,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城阳区开辟涉企复议“绿色通道”,19件案件实现“快立快审快结”,让市场主体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与高效服务;崂山区组织开展“服务实体经济、律企携手同行”等专项行动,通过务实有效的举措护航行业企业发展,形成惠企典型案例230余个。据统计,去年以来已累计举办专题法治讲座350多场,解决企业法律问题2900多个,帮助企业挽回或避免经济损失达5.2亿元,为崂山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这一系列司法服务举措,不仅提升了纠纷解决质效,更营造了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市场环境,让民营企业能够心无旁骛谋发展、集中精力闯市场,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可靠的司法动能。
柔性执法 将智慧延伸至“城市烟火气”
法治的温度,不仅体现在对重大经济纠纷的公正裁判中,也渗透在城市日常运行的细微之处。青岛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重推行“柔性执法”,将法治智慧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针对占道经营、夜间噪音等问题,青岛不断探索实施“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包容审慎监管机制,通过教育、劝导等方式替代处罚,既维护了市容秩序,又保障了小微主体的生存空间。例如,城阳区在全市首创的“惠商暖心一米线”,精准服务400余家沿街商户,科学设置的36处潮汐摊位有序引导2000户流动商贩规范经营,既改善了市容环境秩序,又留住了城市“烟火气”。青岛西海岸新区先后设立8处“邻舍集”农产品自产自销潮汐惠农便民摊点,130余个摊位投入试运行,不仅实现了菜农和居民的“双向奔赴”,疏导了“占道经营”的难题,更让城市“烟火气”充满“文明风”,以柔性执法为城市增添“温暖底色”……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智慧监管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崂山区推出“无事不扰+智慧巡查”监管模式,实现了清单内企业自巡查全覆盖、线上审核全响应、问题帮扶全链条,有效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城阳区推行信用分级,做到监管“精准控”,对评估为低风险的4900家企业给予充分信任,实施“免打扰”监管,让守法经营者安心经营。
在法治护航下,青岛以政策精准推送、司法高效解纷与柔性智慧监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不断为青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信网评论员 陆云琦
[来源:信网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