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烛天是我们的前程,白骨遍地是我们的作为”——1939年夏,24岁的青岛抗日英雄周浩然壮烈牺牲,将这句铿锵誓言刺入墨水河畔的硝烟,振聋发聩。他以生命为墨,在胶东大地刻下抗日决心的精神等高线。
80年弹指一挥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酒一杯魂。如今,青岛正将海洋基因注入全民国防教育的血脉,构建起“向海图强”的立体化国防教育新生态。
烽火铸魂:抗战岁月里的精神灯塔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青岛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拥有的多种政治特权和巨大经济利益以及无重兵设防等有利条件,再次成为日军侵略计划中的首选目标,青岛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也在日本残酷统治下艰难地开展起来。
1938年3月,驻青岛日军开赴莱阳进行扫荡,周浩然联络抗日武装,在集旺疃三官庙伏击日军,打响了青岛地区武装抗日第一枪,也是完胜的第一战。次年9月,周浩然不幸遇害,年仅24岁。同样的抗战故事也在即墨袁家屯上演着,袁超家族在抗日战争期间全家齐上阵,毁家纾难,誓与侵略者拼到最后,1941年后全家共有10人为革命牺牲……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青岛的这些革命志士们用英勇、血汗,甚至生命写就的事迹,时刻提醒我们“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回望这段峥嵘岁月,青岛人民曾以不屈的斗志挺身而出,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守护家园、捍卫尊严。而今,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者们,正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这份精神。
国防教育:从民族记忆到实践传承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青岛与国防的结缘,早在近代中国海权觉醒的浪潮中便已铸入城市基因。为修建首座人民海军战略母港,青岛6个村庄1429户村民以“一个月内全员搬迁”的壮举,在胶州湾畔写下舍家为国的当代史诗。这场迁徙不仅腾挪出强军梦的物理空间,更激活了青岛从海防前线到拥军典范的精神蜕变。
青岛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全民国防教育月”开展缅怀祭扫、主题展览、红色故事宣讲等群众性活动,就是要把历史记忆转化为价值认同、把爱国情感升华为强国强军的行动自觉。
现如今,被称为“海军城”的青岛早已把国防教育与城市战略相融合,例如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主题灯光秀点亮浮山湾、青岛市图书馆举行红色主题活动、中小学生“爱我国防爱我海军”主题演讲比赛等,致力于讲好向海图强的国防故事、海军故事、青岛故事。将国防教育贴合时代特点,真正实现“浸润人心”。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间坐标回望。青岛的抗战精神早已不只是历史的回响,而是成为锻造青岛“打头阵、当先锋”城市品格的一把利剑,将指引青岛继续破浪前行。
信网评论员 王荣
[来源:信网 编辑:李源菁]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