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信网手机版移动继续看新闻

信号山:提不到车也退不了钱 购买小米YU7为何进退两难?

37秒下单,1分28秒支付,李先生以为自己抢占了先机,却在锁单后才发现:预计交车时间已排到2026年。这意味着他可能要比首批车主多支付上万元购置税,若取消订单,5000元定金将瞬间蒸发(详见:下单只花37秒提车要等明年 消费者想退定金遭小米汽车拒绝)。小米YU7“三分钟大定破20万台”的数字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创造了现象级的营销案例。光鲜数据的背后,是数以万计消费者正陷入"锁单易、退订难"的交付困局。在各大投诉平台,“锁单未提示交付时间”的投诉正持续增加。

据了解,小米汽车在App购车流程中设置了锁单步骤,一旦锁定配置,即便在犹豫期内,定金也不可退还。从法律角度,这一做法符合规定,但核心问题在于消费者支付定金时是否充分知情。许多消费者反映,页面上未明确显示交付时间,导致他们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做出购车决策。

与传统4S店购车相比,小米汽车的处理方式显得缺乏灵活性。在传统购车场景中,若是消费者自身原因违约,4S店有权不退还定金;但若4S店存在违约行为,如未能按约定交付车辆,消费者有权要求双倍返还定金。这种相对平衡的处理方式,与小米汽车“一刀切”的不退定金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在小米汽车精巧的界面设计和流程安排下,这些权利正被悄然稀释。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马洪永律师指出:“小米汽车未在缔约的关键时间即锁单前披露交付周期,存在过错,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在法律层面,尽管法律层面消费者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主张撤销合同,但实际操作中面临举证难、成本高的现实障碍。这种法律赋予的权利与实际操作可行性之间的差距,正是消费者维权困境的核心所在。

小米汽车强硬的不退定金政策虽然可能在短期内保障了资金流,但对品牌形象的长期影响无异是不利的。小米汽车深谙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之道,通过打造“科技发烧友”、“性价比之王”的品牌形象,成功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米粉”。但当消费者遇到问题时,过于强硬的态度会迅速消耗品牌好感。这种政策反而可能鼓励竞争对手采取对消费者更加友好的策略,从而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不可否认,群体认同感会驱动部分消费者购车。对这些人而言,购买小米汽车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加入某个社群的入场券。这种强烈的身份认同,使得他们在面临交付延迟时,仍然选择等待而非退款。然而对普通家庭而言,现实的经济损失摆在账面上。以上海松江区法院受理的案件为例,原告因交车时间晚至2026年,将额外支付购置税。根据财政部2024年底发布的购置税政策,2025年底前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2026年起减半征收。以25.35万元的标准版计算,2025年提车可节省2.24万元购置税,2026年提车则需缴纳1.12万元。

除了经济损失,心理成本也在积累。信任缺失引发焦虑,在各大汽车论坛和维权群里,“等的没脾气了”成为高频短语。互联网上,小米汽车舆论呈两极分化:支持者坚信等待值得,认为其将颠覆行业;怀疑者则质疑其交付能力与产品质量,甚至提出“小米在玩期货游戏”。这些讨论有时理性,有时情绪化,反映了公众对新兴造车势力的复杂心态。

此外,水军与黑粉的博弈加剧混乱,品牌方与竞争对手的舆情攻防战不容忽视。有证据表明,有些竞争品牌雇佣网络水军故意放大小米汽车的交付问题,而小米方面也有专门的团队进行舆情引导。在这场信息战中,普通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真伪。

需要警惕的是,除了“盲订”模式,汽车行业“订单注水”现象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潜规则。一些车企为了制造热销现象,甚至提前预备“小订破万”海报,或在发布会前雇佣水军制造虚假订单。消费者被“爆款”信号忽悠,最终可能苦等却得不到预期质量。

面对汽车行业的种种营销策略,消费者需要更加理性。不应盲目相信数字堆砌的宣传口号,要多查看实际交付量、上险量等真实数据。真正优质的产品经得起市场与时间的双重检验,消费者应当用脚投票,选择那些诚信经营、质量过硬的企业,这样才能倒逼整个行业回归良序发展。

整治行业乱象正当其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本次整治重点包括非法牟利问题、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以及恶意诋毁攻击问题。这些措施旨在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当然,行业自律同样至关重要。车企应当认识到,短期的营销胜利不能替代长期的信誉积累。营销手段再高明,也不能替代产品本身。若产品力不足,即使在短时间里拥有了看上去还不错的成绩,最后也只会变成回旋镖,打在自己的脸上。透明披露信息、合理管理预期、尊重消费者权益,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正道。六部门联合整治传递出明确信号:虚假繁荣不可持续,实体经济需要脚踏实地的发展。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正在紧急招工,新产线试图通过提升产能缓解交付压力。然而,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市场人士认为“远水难解近渴”。消费者的耐心与信任既是宝贵资源,也是易碎品。在数据与口碑的赛跑中,小米汽车需要证明自己不仅是“营销大师”,更是承诺的守护者。

营销的辉煌终将褪色,只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诚信的经营理念,才能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跑得更远。对于正在崛起的小米汽车而言,这场危机是挑战,也是审视商业模式的机会。毕竟在信任经济时代,透支信誉代价高昂。

信网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陆云琦]
信网版权稿件,欢迎转载。转载时请保留完整信息,否则追究侵权责任。
精彩美图 更多 >>
2025 09/12 20:05
· 来源 ·
信网
· 作者 ·
秦璐
· 责编 ·
陆云琦
阅读量
扫描到手机
用手机或平板电脑的二维码应用拍下左侧二维码,可以在手机继续阅读。

青岛话题 更多 >>

深度报道 更多 >>

大家爱看

信网手机版

信网小程序

青岛网上辟谣平台

AI调解员

Copyright © 2014-2025 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814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21 增值电信:鲁B2-20180061 鲁公网安备:37020202000005号
手机版 | 媒体资源 | 信网传播力 | 关于信网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