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信网报道,近日,有高校学生发帖吐槽,为完成“网店经营与管理”相关课程作业,在淘宝平台注册店铺并上传从网络下载的带logo图片进行模拟操作。课程结束后店铺未实际经营即被遗忘,却意外收到平台售假处罚通知,需缴纳2000元罚款。学生申诉失败,而平台客服建议停用关联支付宝。(详见《学生为完成作业模拟开淘宝店 营业额为0仍被判定售假》)
明明是“模拟经营”,却遭遇“真实罚单”。事件报道后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热议:有网友表示,用生动的一课教育学生,出了学校做事情一定要思虑周全;也有网友表示,学生开网店学校应该讲解法律风险,每张图片也都应该打上模拟开店,仅用于学生实习作业等水印,商品内容也要加上明显的说明;还有网友表示,平台漏洞很大,电商平台变成了专薅商家羊毛来产生利润,迟早会被抛弃……
看似荒唐的“交作业被罚”事件,实际上折射出了当下学生、高校以及平台的三重困局。
新时代高校教育,除了让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学习技术之外,要引导他们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认识社会。学校的教育理念同样也需要及时更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学生为交作业反被罚款”这无疑是高校课程设计存在的盲区。只教授“如何上架”的操作技能,缺失了“什么能上架”的平台规则教育与知识产权法律教育,直接将学生推向了现实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裸奔”。教学与实践的脱节,让“模拟”到“真实”的学习效果并未实现。
淘宝等平台为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设立规则无可厚非,“先发后审”的机制对于高效管理如此的海量商品或许是必要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但是针对特殊的群体,是否能做到“精准滴灌”而非“一刀切”。规则是人规定的,当算法判定取代了人性化的筛查,客服只能给出“停用支付宝”的无奈建议,反倒显得平台机制的弹性不足与温度缺失。成熟的平台能否在技术上进行区分,设置“学生实训”专属通道或明确标签,并配以强弹窗提示风险,尽到充分的告知义务。这不仅是对未来潜在消费者的一种关怀,也是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这属实是“昂贵”的一堂课。随意下载网络图片的便捷,掩盖了版权意识的淡薄;完成作业后忘记注销,反映了对数字资产管理的疏忽。不论是实训课程作业,还是未来的实际上岗操作,要注意每一次点击和上传,必须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主动学习相关规则,并且敬畏规则。
这起事件的学生遭遇,更像是一面镜子,要想填补这片“规则盲区”,还需要三方合力:高校的教育责任、平台的人文关怀以及学生自己的规则意识,缺一不可。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安全、有效且面向未来的实训环境。而不是让他们在踏入社会前就先挨一记“闷棍”,交上“社会学费”。
信网评论员 李源菁
[来源:信网 编辑:孙宝震]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