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张女士在办理工资卡时,意外发现自己未成年时“被办理”了一张工商银行信用卡。17岁时莫名开卡,30元的逾期欠款历经18年滚雪球式增长,最终变成了2100元(详见《晋城女子查出未成年时 “被办” 工商银行信用卡 30元逾期滚成2100元欠款》)。
细究这起事件,工商银行存在未成年人办卡的合规性问题,以及逾期长期未通知的客户服务问题。《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发放信用卡(附属卡除外)。张女士17岁时 “被办卡”,工商银行的行为已违反相关规定。面对用户质疑,银行既无法提供原始申请表、签名样本等关键举证材料,又将责任推给用户,要求其 “联系学校核实”,全流程管理的漏洞暴露无遗。
这种业务流程管理漏洞,是银行业“跑马圈地”时代留下的历史顽疾。在2000年代初信用卡业务扩张阶段,商业银行普遍将发卡量纳入核心考核指标,以此推动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在此导向下,部分分支机构为达成考核目标,在办卡流程审核、客户资质核查等环节,采取了简化程序、降低标准等不规范操作。从监管层面来看,针对信用卡业务的专项监管规则尚未完善,直到2009年《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才正式出台,此前行业内缺乏统一、明确的操作规范与约束标准。业务扩张导向下的考核机制偏差,叠加监管规范滞后的双重因素,为当时信用卡业务中一系列合规风险问题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30元到2100元的欠款膨胀,是银行“放任债务发酵”的冷漠。按常理,银行对逾期欠款本应积极催收,但工商银行却保持沉默,任由小额欠款在复利计算下膨胀数十倍。这种反常行为背后隐藏着精密的商业运作模式——通过选择性关闭信息通道,制造信息不对称,使消费者背上“隐形债务”。显示出银行在客户信息通知机制建设上存在缺陷,同时也反映出其在历史遗留业务问题排查、风险预警与主动处理方面,未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损害用户权益的潜在问题。
在事件后续处理中,工商银行的相关应对措施亦需审视。在已知用户系未成年“被办卡”的情况下,工商银行仍持续对该信用卡的逾期金额计收利息与罚息,并提出“由用户承担1400元”的解决方案,该做法本质上是将自身合规操作失误的责任转移至消费者。此外,银行建议用户“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争议”的回应,虽符合争议解决的常规途径,但没有考虑到普通消费者维权,既要花时间又缺少专业知识。银行这种回应,看不出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也没尽到该有的责任。
张女士的经历本质上是信用卡行业粗放发展阶段遗留问题的集中体现。当金融服务异化为“债务陷阱”,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权益,更是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根基。近年来,信用卡市场呈现发卡量持续下滑、不良率攀升的态势,这一现象与消费者对信用卡业务信任度下降、主动减少信用消费参与的选择直接相关,本质上是市场层面 “用脚投票” 的客观结果。信用消费作为激发居民潜在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的重要工具,若因行业合规与服务问题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抵触,将制约消费信贷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不利于消费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
重建信任需要银行放下傲慢、主动担责,更需要监管制度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如此,才能让信用卡真正回归“信用为本”的初心,而不是沦为算计消费者的工具。
信网评论员 赵晓珊
[来源:信网 编辑:李源菁]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