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35岁母亲因不堪网贷催收而离世的新闻,引发了广泛而沉痛的社会沉思(详见《湖南一被网贷困住的母亲在5岁儿子面前轻生 喝下农药时微粒贷的催收短信仍在发着》)。严悦的悲剧,表面上看是个体债务问题,实则揭示了在借贷便捷时代,过度消费观念与网贷营销共同酿成的苦果,也让我们必须直面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双重考验。
当下,不少科技企业纷纷布局金融业务,“科技的尽头是放贷”看似一句戏言,却也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行业普遍现象。以涉事平台微粒贷为例,它依托微信的超级流量入口,塑造了“足不出户,指尖一点,款项就到账”的借贷体验。这种颠覆传统的服务模式,确实能为急需资金周转者雪中送炭,但当便捷性与追求规模扩张的资本逻辑相结合,原本中立的金融工具就可能偏离正轨。
在算法的精准推送下,“前30天0利息”“最高可借20万”等弹窗和广告词无孔不入,恰如其分地出现在深夜焦虑时、消费冲动时,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借款欲望。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平台在营销话术中刻意淡化借贷风险,过度强调“随时可用”“轻松周转”的便利性,对潜在的高额利息和违约后果轻描淡写。这种单方面的宣传导向,正潜移默化地扭曲着大众的消费观念。与此同时,部分平台的风控机制也形同虚设,过度放贷与多头放贷成为常态,为信用能力本已不足的个体提供了远超其偿还能力的杠杆。
问题的核心便在于此,当下的网贷环境正创造一种危险的错觉。平台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营造出“借钱很容易”的氛围,却鲜少提醒用户“还钱很艰难”。当先消费后还款的观念被过度强化,量力而行的传统认知被弱化时,个体的理性判断就很容易被消费冲动所淹没。
严悦家庭的经历正是这种环境下的典型样本:从最初的临时周转需求,在平台不断提供的借贷便利下,逐步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而随着债务雪球越滚越大,逾期的债务人便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一方面,在其他放贷平台眼中,他们仍是潜在的“客户”;另一方面,在合作催收公司看来,他们已是待宰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夹缝中,严悦的悲剧爆发了。
值得一提的是,“以贷养贷”的资金成本远超常人想象:有分析表明,一笔月息2%的等额本息贷款,实际年化利率已高达约43.2%;若陷入“以贷养贷”的复利漩涡,实际年化利率更将飙升至约53%。无论是43.2%还是53%,都远远超过了我国法律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这样的资金成本,对任何普通家庭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重负,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实体经济回报率普遍有限的今天,如此高息借贷无异于对脆弱群体的“金融收割”,与普惠金融“服务弱势群体、降低融资成本”的初衷形成了尖锐的讽刺。
诚然,我们必须明确,剖析这场悲剧的目的绝非合理化欠债不还的行为。诚信履约是社会经济的基石。我们所要追问的是:当违约发生时,解决问题的途径一定要从“商业协商”迈向“人身逼迫”,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吗?
从个体责任角度看,每个借款人都应该认识到:借贷的本质是信用契约,而非额外的收入。在点击借款按钮前,务必审慎评估自身的还款能力,树立“借贷有风险,消费需理性”的意识。特别是在面对各种“优惠”诱惑时,更要保持清醒,一旦因超前消费、创业、疾病等陷入长期债务困境,及时中止债务膨胀、主动寻求正规协商、善用法定救济途径等应对策略才是自救之道。严悦的悲剧警示我们,个体的理性选择永远是防范风险的最重要一道防线。
从社会责任层面审视,金融机构不能只做技术的创新者,更应成为负责任的金融服务者。在追求业务增长的同时,必须强化风险提示义务,通过明确、醒目的方式告知用户真实的借贷成本,而不是将这些重要信息隐藏在冗长的协议条款中。进一步讲,捍卫商业伦理的边界同样至关重要。当金融机构将道德绑架和人身攻击作为首选催收策略时,实际上是将商业问题异化为人格审判,会迅速恶化解决问题的沟通氛围。监管部门必须严厉制裁那些动用“社会性死亡”进行威胁的行为,明确商业借贷不应自动赋予债权人贬损人格的权利。
耐人寻味的是,当纠纷进入正式司法程序后,还款率反而显著提升。这一对比明显证明:法治框架内的解决方案,远比游走于灰色地带的“精神凌迟”更有效。部分平台对法律程序的回避,既暴露其对贷款合规性信心不足,也折射出利用恐吓实现高效回款的商业算计。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模式正在逐渐损害社会诚信基础——当违约处理依赖骚扰而非契约,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就被埋下隐患。
要防止类似悲剧重演,需要超越对个案的唏嘘,制度层面的反思亟待深化。一个成熟、有韧性的社会,应能在维护金融秩序的同时守住人道主义底线。为此,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债务解决机制,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提供合法出路。
归根结底,金融科技的进步,不应仅仅体现在放贷速度和规模上,更应体现在对商业伦理的坚守、对金融健康的促进上。生命权永远高于债权,人活着,才有希望。一切金融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建立在尊重这一基本前提之上。期盼通过这场悲剧,能够唤醒更多人对理性消费的重视,让金融服务真正回归其助力美好生活的本质。这既关乎金融体系的健康,更关乎社会的长治久安。
信网首席评论员 秦璐
[来源:信网 编辑:王熠冉]大家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