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年化利率7.2%”的诱人标语,最终变成综合成本逼近24%的现实重击(详见《小赢卡贷宣称利息7.2%到手近24% 客服称贷前算不明白》)。张女士在小赢卡贷17笔贷款即将结清时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部分网贷平台虚假宣传、套路收费的典型缩影。
根据张女士提供的借款合同,虽然每笔借款名目、费率都有不同,但无论怎么变,最终利加费总额都会逼近24%。小赢卡贷开始宣传低息,但最后所有产品的实际利率都是卡着24%的法律保护合法借贷利率红线,堪称网贷平台精心设计的利率陷阱,用低息宣传引流、隐性费用盈利、信息不对称进行强制交易,本质上就是虚假宣传,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的侵害。
小赢卡贷这种“恰到好处”的卡红线行为,让所谓最低利率变成一个虚假的诱饵,绝大多数借款人根本无法享受到,反而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捆绑了各类隐性费用,最终承担的综合费率近乎宣传利率的三倍。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关于“经营者应当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相关信息”的规定,更与《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提供的相关产品进行详细描述,包括服务内容、贷款年化利率、收费项目及标准、计息和还本付息方式、逾期贷款处理方式等”内容相悖。
低息宣传的背后,是小赢卡贷一套复杂的计算体系。黑猫投诉搜索“小赢卡贷”显示,涉及到利息过高等投诉超900条,这与小赢卡贷在官方宣传中“省费用、息费透明”的形象大相径庭,宣传承诺与借款人的实际体验形成刺眼反差,这种明低暗高的操作,无疑是对监管要求的公然规避。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收费模式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普通消费者难以在借款时精准核算实际成本,往往要到还款过程中甚至结清时才发现其中的“猫腻”,此时已经支出了一定的成本。对于张女士这类借款人而言,选择贷款平台的初衷往往是临时资金周转、应对生活突发状况,他们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使其更容易被低利率宣传吸引。
但小赢卡贷这种“先借款、后知情”的模式,将借款人置于被动接受的弱势地位,在完成借款流程后才发现实际成本远超预期时,往往已骑虎难下,要么承担高额费用继续还款,要么面临逾期罚息、催收压力等更大风险。对于普通家庭而言,13万元的额外支出可能意味着多年积蓄的消耗,甚至可能引发家庭财务危机;而对于还款能力本就有限的借款人,过高的综合成本可能导致逾期率上升,进而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最终被债务牢牢捆绑。这种雪上加霜的借贷模式,不仅有违商业伦理,更带有明显的“收割”属性,甚至还可能会激发社会矛盾。
当越来越多借款人发现自己遭遇利率陷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难免会产生对平台乃至整个互联网贷款行业的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若持续蔓延,不仅会破坏行业生态,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部分借款人因无力承担高额债务而选择逃避还款,平台则可能采取暴力催收、骚扰亲友等违规手段,进而引发民事纠纷甚至刑事案件。在互联网投诉平台上,关于小赢卡贷“宣传利率与实际利率不符”“隐性费用过高”的投诉不在少数,若像张女士这种分散的个体纠纷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可能汇聚成群体性的维权诉求,成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而互联网贷款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补充,本应发挥普惠金融的积极作用。但小赢卡贷这类隐性高息借贷行为,不仅伤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破坏了行业的健康生态,更触碰了商业伦理的底线。让互联网贷款平台回归透明、公平、普惠的本质,才能避免借款人陷入借急钱反遭高息收割的困境,防范潜在的社会矛盾,让金融服务真正惠及更多人,而非成为少数人逐利的工具。
信网评论员 王荣
[来源:信网 编辑:赵晓珊]大家爱看